中國家電業:如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5日 08:03 中財網 | |||||||||
“整個家電制造業已經到了危機時代。我們自己的家門口,也已經變成一個國際化的競爭市場。”格蘭仕集團公司執行總裁梁昭賢說。 中國家電業正面臨一場大困惑。 他們迫切想知道:中國制造何處去?“走出去”如何走好?而
中國家電業正面臨一場大困惑。 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有反傾銷訴訟的當頭棒喝,有資本大鱷的并購豪賭,有廠商大戰的正式決裂,“中國制造”、“中國價格”、“中國威脅”紛紛揚揚。“整個家電制造業已經到了危機時代。我們自己的家門口,也已經變成一個國際化的競爭市場。”格蘭仕集團公司執行總裁梁昭賢說。他們迫切想知道:中國制造何處去?“走出去”如何走好?而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也不只是作為中國制造業代表的中國家電業。上周,在格蘭仕集團主辦的“中國家電何處去———‘加工、制造、創造’主題研討會”上,商務部外資研究首席專家馬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專家陸刃波等,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放手讓企業自己發展 “中國家電領域是市場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但為什么還不能把最低劣的企業淘汰掉?”商務部外資研究首席專家馬宇的質疑頗為尖銳,“中國已經逐步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單從一些基本生產要素的角度看,我們并不具備市場經濟的雛形。”馬宇表示,他個人的看法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市場化的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目前中國市場的資源配置還無法讓市場完全自由決定。他認為,政府應該更多地考慮宏觀的管制和法律政策的制定問題,“我的觀點是,不如干脆不管,讓企業自己發展”。 沒有品牌的企業死得快 “沒有技術的企業肯定要死,沒有品牌的企業死得更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專家陸刃波說,“家電業發展到今天,歸結起來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品牌。”他認為,家電業的門檻很低,如果沒有技術和品牌,家電業終究仍會停留在加工、制造等低利潤領域,白白丟失大為可觀的“品牌利潤”。“現在來看,中國的某個產業壯大以后,相應的反傾銷政策也隨之而來,這都是人為制造的,目的是阻止產品輸出”,陸刃波說,“品牌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品牌全球化的機會是存在的,關鍵看我們怎么去把握。” 主要競爭已不在民企國企間 “在過去的10年,最重要的競爭力來自制度的競爭力,也就是改制的競爭力。”北京新華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裁趙民說。是不是上市就真的能夠解決國有企業的所有弊端?趙民對此持懷疑態度。他表示,談到家電行業的產業政策,談到一家企業的競爭力的問題,首要問題應該是產權制度的競爭問題,“當我們制定一個產業的政策的時候,評論一個產業的環境的時候,以及看待一家企業改制的時候,其標準應該是,對企業本身的長遠競爭力是不是好的”。我們面臨的主要競爭,已經不是前兩年的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競爭,而是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競爭,他說。 “走出去”不能照搬日韓模式 中國的家電企業“走出去”可不可以走日本和韓國的模式?趙民說:“我認為是不可能的。”為什么?中國企業往外走的環境和條件,與韓國、日本大不相同。最重要的是,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對日本、韓國企業往外走是持支持態度的,他們愿意讓日本、韓國承接其制造業,因為日本、韓國從規模上、人口上都永遠不可能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但是,美國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它不會改變這一基本戰略。趙民指出,中國企業國際化要首先做好區域化的國際公司,而不是一步到位做全球化的國際公司,他說,“中國公司的國際化首先要做亞太地區,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策略選擇。” 海外營銷的命脈何在 對于“到底是做單一產品還是多產品”的問題,趙民認為,除非收購,否則家電行業就應該發展一個品牌的全系列產品。據他分析,國際上,能在市場競爭中存活到最后的家電公司,都有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相對產品多元化,“比如日本、韓國的家電公司,能活下來的公司,肯定不是只做一個產品的,而是全系列的產品”。本質上,家電行業最后競爭的是綜合成本,尤其是營銷渠道成本。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趙民不主張像日本和韓國一樣把生產基地放過去,而是“把營銷模式放過去”。他說,跨國公司來中國設廠是因為中國的成本低,而中國家電公司能夠打敗跨國品牌,主要贏在營銷上。他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營銷,不能再停留在原來的發展大批總代理的模式上,而是要“一點一點往下走”,發展多級代理,“這是命脈”。“研究跨國公司在中國成功路徑時,有的是不可以學的,有的是可以學的”,趙民說,“到中國來合資是不可以學的,我們中國企業到外面去是不可以合資的,也沒有必要設廠,可以學習的實際上就是擴大客戶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