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訓:樓市大起必然大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5日 08:02 經濟參考報 | |||||||||
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給香港的經濟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后果,造成經濟長期不景,失業率高企,民心離散。只是近兩年來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和“個人游”等因素的強大推動下,香港經濟才呈現出強烈的復蘇勢頭。香港經濟的大起大伏是與其樓市的大起大伏密切相關的。 樓市大起必然要產生大落
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經濟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累積了大量財富。1990年與1970年相比,香港銀行存款增加了81倍。財富的積累使當時香港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極其旺盛,而每年50公頃的土地供應量更使房地產價格易升難跌,房地產市場成為“資金市”,各類資金以及銀行貸款都投入到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地產價格狂升不已。這種暴炒房地產的行為本可通過政府調節而加以適當控制,但當時處于“后過渡期”的港英當局,主要著眼于政治問題,根本無心他顧。而香港全社會也樂此不疲,房子倒來倒去不斷升值,經濟泡沫不斷吹脹。 香港樓市泡沫的形成,既有經濟本身的因素,也是特殊歷史時期下的產物。 據專家粗略估計,20世紀90年代前7年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一共為香港帶來約7萬億港元由“通貨制造”的額外財富,相當于香港在這7年間生產創造出來的本地生產總值的總和。也就是說,1997年以前香港由生產創造和通貨創造而產生的財富造就了經濟的表面繁榮。 香港回歸的第二天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在金融風暴的猛烈沖擊下,香港經濟泡沫應聲而破,房地產價格急速回落,社會財富大量萎縮,香港由此進入經濟的衰落期。據專家計算,從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時間里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比同期香港生產創造的本地生產總值還要多,也超過1997年前7年因房地產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財富總量。 香港樓市泡沫破裂的主要原因 此間專家認為,造成香港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點。 一是經濟結構中房地產比重長期太大、依賴性太強。香港地域狹小、寸土寸金,“需求拉動”香港房地產長期在經濟中“獨占鰲頭”,與制造業和金融服務業“三足鼎立”。到1997年時,房地產以及相關行業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比重已超過四成,整個經濟活動幾乎都圍繞著房地產業而轉。財政收入則長期依靠土地批租收入以及其他房地產相關稅收。房地產投資長期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2/3。房地產股歷來是第一大股占港股總市值1/3,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互相拉扯,榮辱與共”。房地產和銀行業也互相依賴,房地產開發商和居民住宅按揭始終占銀行貸款總額的30%以上。 二是長期采取高地價政策,造成地價和房價長期上漲太快。1984至1997年香港房價年平均增長超過20%,其中1990至1994年“豪宅”價格猛漲了6倍,甲級辦公樓價格猛漲2.5倍,沙田等非市中心的中檔樓盤價格猛漲近3倍。房價中位線長期是居民收入中位線的8倍以上,不少年份為4倍甚至更高。房價大幅度上漲后,居民還貸壓力巨大,很多居民從每月收入40%用于還貸上升到60%甚至80%。20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中環、灣仔、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已經高達10幾萬港元,元朗、屯門等新鎮地區每平方米房價也要3至4萬港元,而大部分居民年薪卻只有10幾萬甚至不到10萬港元。 三是房價上漲太快形成巨大的“財富效應”,炒樓成風。房價上漲太快之時必是炒樓成風之日,炒樓越烈也就說明離泡沫崩潰不遠了。由于地少人多資本集中,香港房地產投資回報率長期比世界其他主要城市高2至3倍。在房價狂漲的時候短期炒作更加有利可圖,轉手之間就可以賺20萬、50萬港元。 當年的香港房地產泡沫屬于典型的房地產投資泡沫。當初的香港,房地產價格持續飛漲,人們寄希望于一種虛無縹緲的預期,一個勁兒地置房投資,甚至當月租金收入低于月供時也不例外。 最終的結果是,金融危機致使經濟泡沫破滅,房屋租賃市場需求一路下降,房租收入與月供差距日益拉大……香港樓價從1997年最高峰開始持續下跌,到非典時期累計跌幅已達65%,港人財富蒸發了2.2萬億港元,平均每個業主損失267萬港元,負資產人數達到17萬人。 政策失誤教訓值得汲取 專家指出,香港經濟長期不景氣,樓市低靡,香港特區政府的房地產政策失誤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特區政府成立的前6年里,香港人處于通縮、失業、“負資產”的困境中。但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港英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制造房地產、股市泡沫和經濟轉型不力的直接后果,是亞洲金融危機觸發了一場痛苦的結構性調整,相信任何人當特首都無法改變這一過程。但政府在房地產政策方面的失誤,是給中低收入家庭推出的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它在亞洲金融危機已經爆發后推出卻事與愿違,加大了樓市下滑的幅度和經濟調整的難度。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香港樓價大跌、資產貶值使有產人士的資產大幅縮水,并造就了10多萬個負資產家庭。他們由于當初購買的房屋市場價格,已低于擁有人就該房屋向銀行的借貸余額,造成“資不抵債”,陷入困境。而在1997年高峰期賣樓套現者的財富存量,在通縮的環境下不減反增。財富大調整使香港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本來作為社會主體的中產階層迅速縮小,無產階層和負資產階層不斷擴大,社會穩定的基礎遭到削弱,艱苦創業的風氣和精神日漸消失,社會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不論大事小事,都很難在理性的基礎上達到共識,社會難以寧事。 到2003年,面對不斷下跌的香港房地產市場,特區政府不得不“出招”:停止賣地、暫停鐵路土地招標、限建公屋、停售停建居屋、增置業貸款、停止混合發展計劃、停售公屋、放寬租駐權管制和放寬炒樓措施。目的是力圖使香港從跌跌不休的樓市和萎靡不振的通縮困境中走出來,使市民對香港未來的樓市和經濟前景增強信心。 香港的經驗教訓表明,房地產泡沫往往產生于經濟快速增長、通貨膨脹階段,而且同金融、稅收、外匯政策的過于寬松有關;而房地產泡沫破滅卻于金融、稅收、外匯政策的突然、長期收緊或股市、經濟增長的突然跌落相關。對于房地產泡沫,既不要推波助瀾,也不要猛然地擠壓以導致其破裂。對于房價快速上漲,溫和地擠壓、逐步地收斂應是明智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