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這個規定要求上市公司把五項內容交由社會公眾股股東表決,其中第五項是虛指在上市公司發展中對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有重大影響的相關事項。通過對上市公司發生的種種事端觀察,起碼有三個事項應該列入這個有重大影響的相關事項中,即委托理財、非流通股轉讓和分紅。
委托理財在上市公司中發生率極高,而且委托理財使上市公司受損率也很高。據統計
,2004年上半年,深市主板506家上市公司中有32家公司涉及委托理財,委托理財金額為179213.48萬元,這近18億元委托理財共虧損11362萬元,占6.34%,整體收益率為負1.6%。一些企業因委托理財元氣大傷乃至虧損。豐樂種業2002年因委托理財計提了7000萬元投資減值準備,成為當年巨虧的重大原因。四川長虹因委托理財的南方證券被托管,2004年計提了1.828億元減值準備。近日吳忠儀表又因委托理財損失了近1.8億元。現在委托理財隨意性很強,有些委托理財沒有經過董事會討論,只是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大筆一揮。鑒于目前委托理財容易暗箱操作、信息透明度差、風險高、對公司和公眾股股東損害程度嚴重,應將其納入類別股東表決內容。
非流通股轉讓也是關系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的一件事。由于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一股的價格大多是1元左右,流通股一股的價格是6、7元,所以公眾股股東用自己的錢抬高了每股凈資產值。現在非流通股轉讓一般以凈資產值為參考,國有股轉讓還要求不低于凈資產值。因此非流通股一轉讓,非流通股股東就獲得了數倍的利潤,實際上就是把公眾股股東對凈資產值的貢獻賣掉而已了。以股抵債實際上也是非流通股股東把公眾股股東對凈資產值的貢獻拿去抵了債,現在以股抵債已列入類別股東表決內容之一,非流通股轉讓也應該列入類別股東表決內容。而且現在人們對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有一種預期,就是非流通股股東應向流通股股東補償。這樣一轉讓,最初的非流通股股東已獲得巨額利潤走了,讓以凈資產值或高于凈資產值買入的后來非流通股股東補償顯然是不可能的。
分紅本來是件好事,且分得越多越好。但如上所述,由于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實際投入成本相差若干倍,但在分紅時卻是一股對一股。這樣非流通股股東回報率高,流通股股東回報率低。比如有這樣一個公司,非流通股股東用大約8000萬元資金獲得了7500萬非流通股,占總股本的75%,流通股股東用約9.17億元的資金獲得了2500萬流通股,占總股本的25%。上市后第一次分紅6000萬元,非流通股股東分回4500萬元,一年回報率為56.2%,流通股股東分回1500萬元,回報率為1.66%。翌年又這樣分了一回。非流通股股東用兩年時間就超額收回了投資,流通股股東兩年只收回3.32%的投資。特別現在有個別公司實行了MBO和曲線MBO,管理層握著一大把非流通股,高分紅就是管理層給自己分紅。管理層是在用上市公司的錢去還購買公司非流通股的賬。上海證券報張書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