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拉法蘭政府提交一項新法案,對每周35小時工作制進行改革,希望通過增加工作時間來保持法國產業的競爭力。這項法案在3月22日獲得國會通過,但卻引發了國內的反對浪潮,部分民眾抗議政府剝奪他們的休息權力。
法國民眾早已習慣了享受漫長的休閑時間。每周35小時工作制是法國前社會黨總理利奧內爾·若斯潘1998年當政時期實施的。從那以后,法國人平均起來一年中有1/3的時間在度
假。若斯潘當年提出這項改革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國內就業率,但結果表明“35小時工作制”對降低失業率效果不佳,相反卻增加了勞動力成本,迫使法國企業把工廠和生意移向國外,本國的就業機會反而減少了,工資也停止了增長。
中國工人是吃苦耐勞拼命加班,以廉價勞力支撐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而以法國為代表的老歐洲的不少國家卻是另一種景象。這些福利主義傳統的國家都是“短工長假”,舉國上下彌漫著悠閑的民風。比如意大利,本來國內人口老化問題已十分嚴重,全國65歲以上人口占了總人口的20%,偏偏中青年的國民也不想多干活,只想著早早退休回家享清福,在50至64歲的人口當中,只有40%的人在工作。意大利近年國內貧窮蔓延,國家競爭力掉到了世界第47名,與這種“勞動短缺”不無關系。
歐盟國家這幾年經濟深陷泥潭,法德兩國的投資、出口和消費都陷于疲軟。法國政府采取的是“兩手抓”,一手是凱恩斯主義提倡的“需求創造供給”,通過擴大財政赤字拉動內需從而刺激經濟,另一手是古典經濟學推崇的“供給創造需求”,就是通過增加工作時間,鼓勵全國人民多工作加大產出,多賺錢增加消費,推動經濟復蘇。
(實習生/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