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中國汽車業掀起自主開發“旋風”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4日 08:40 中國經濟時報

    自主開發力量薄弱這一硬傷一直威脅著中國汽車業發展的根基;同時也一直令中國汽車人不管業績多么好也難以開懷大笑,因為他們最懂得自己還缺少什么。如果不苦練內功,自主開發能力弱將成為中國汽車業未來發展的大“瓶頸”。

    如何突破“瓶頸”?中國汽車人知道僅僅依靠他們的力量要實現這一目標將會很漫長,要想縮短時間完成這一大業——造出完全屬于中國的、暢銷全國、
全世界的汽車,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才能做到。

    這也許就是中國一汽集團為什么在全國兩會期間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動因,因為兩會是中國英才會聚的時候、是參政議政的盛會,自然是最佳傳播思想的時機。在新聞發布會上,他們宣布:一汽將于4月20日斥巨資舉辦中國汽車設計大賽,大賽將決出15名獲獎者,分享48萬元人民幣的獎金,而且金銀獎的獲得者會獲得由一汽集團公司提供的深造和培訓機會,對于在此次大賽中表現突出的院校,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將考慮接納成為下一階段實質性的合作伙伴。

    去年兩會,“自主開發”是汽車界代表、委員上會討論的核心話題;今年,一汽集團在會場外圍召開的較大范圍的新聞發布會,并掏出大錢為設計大賽買單,確有策應汽車界代表、委員發動全國人民為振興中國汽車出力的意圖。

    中國汽車市場連續兩年“井噴”,已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銷售市場,其中不乏自主開發的車型,但通用大宇告奇瑞,本田起訴河北雙環等關于中國自主品牌“模仿秀”之說卻把部分民族汽車制造企業卷入了跨國知識產權的糾紛。

    而作為中國第一個獨立開發設計、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紅旗”轎車,其銷售量與擁有的歷史地位相比卻顯尷尬,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得到的最新統計結果,雖然2004年一汽銷售突破100萬輛,但“紅旗”轎車年銷售僅15000輛,很顯然第一汽集團利潤的主要來源還是依靠合資。

    但是幾乎所有的合資汽車企業都存在一個通病,他們無法回避的是無論是產品品牌、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還是銷售渠道的建設標準與思路等等,全部都在外方的掌控之中,被卡住脖子生活的中方,所擁有的話語權實在是乏善可陳。

    在中央電視臺的對話節目中,面對“一汽紅旗才是您的親兒子,像一汽大眾像捷達這樣的,雖然挺給您賺錢但據說是干兒子。親兒子為什么老長不大?”這樣的提問,作為一汽集團的總經理竺延風也是如鯁在喉:“剛才你說的這個問題就是從情感上來講我也非常理解。實際上我想這個在從事汽車制造業里的人士實際上更著急。”

    但是,經驗畢竟來自歷史,初期自己能力有限,花錢買技術,也是全世界建立自主品牌都將經歷的一個過程。一汽集團副總安德武則形象地比喻為“先幫別人帶孩子再養自己的孩子”。而這個過程就要像一汽集團公司總經理竺延風說的:“要耐得住寂寞20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錢平凡的觀點與此不謀而合,他認為現在這個階段對于企業,最重要的是利用市場成長性好的形勢,練好自己的內功。

    事實上,一汽集團作為中國民族汽車產業的一面旗幟,并沒有抱著合資帶來的豐厚利潤孤芳自賞,而是一直在努力為承擔振興民族汽車工業的歷史責任做著各種準備。

    早在建設一汽轎車(資訊 行情 論壇)新基地的奠基儀式上,竺延風就已經意識到:“中國汽車工業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如果失去了技術上的獨立自主,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國汽車工業永遠是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加工廠。”

    自主開發首先要具備自主的意識。只有有自主的意識才能謀劃長遠,才能自覺的參與競爭,才能在競爭中爭取主動。

    汽車設計人才的缺乏是自主開發無法回避的一塊“短板”。日前,第一汽車集團斥巨資舉辦中國汽車設計大賽,是中國汽車人要進行自主開發的最強的信號。

    在過去,自主開發一直都僅限于汽車行業內關注。據了解,參與這次大賽的還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同濟大學等260余所設計院校(系)的學生。應該說,這次汽車設計大賽是吸引全民關注汽車設計的啟蒙運動。相信一汽集團此舉意在呼吁更多的人能關注中國汽車業的自主開發,大力地推動中國汽車設計水平提高,為中國走上汽車強國之路奏響了最強音。

    希望他們的“啟蒙運動”能夠在全國刮起一股汽車設計“旋風”!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汽車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第24屆香港金像獎
2005中國國際時裝周
房貸利率上調
本田雅閣婚禮門事件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房價高難道錯在百姓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新浪之道》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