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方
古徽州的地域范圍一般來說,是指古徽六邑(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婺源),在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上,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徽派古建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并稱為徽州三絕。隨著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游客對徽派古建筑產生興趣,紛紛踏上徽州古建之旅。日前北京華夏旅游聯盟應黃山市中興旅行社之
邀,對古徽州線路進行了考察。
明代著名戲劇家、詩人湯顯祖曾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不僅以其云山霧海、怪石嶙峋、清秀明麗的黃山、齊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著每年數百萬海內外游客,更以其美麗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觀,傾倒了無數旅游者,使其流連忘返。那造型別致的徽派古民居、鱗次櫛比的古牌坊群和莊重威嚴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古老徽州文化輝煌的昨天。
因古徽州介于萬山叢中,“東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寒,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軛”,所以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朝外一丟。”意思就是生在徽州的小孩子,一長到十三四歲就必須離開家鄉,出外謀生。也正因為這幾種綜合因素,才造就了徽派建筑三絕。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風格。粉墻、青瓦、馬頭墻是它的3大特征。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遞、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與亭、臺、樓、閣、塔、坊等建筑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界。為什么要修建高高的馬頭墻呢?原來是用來防火和防盜的。眾所周知,徽州男子自小離家經商做工,家里只剩下防御能力較弱的女性,一旦遇到竊賊常束手無措,這時高墻就成了天然的屏障。記者在一處古建中就看到了一幅兒媳舍身救婆婆的壁畫可為印證。另一項功能是防火,因馬頭墻高于房頂,且其是磚石所制,一旦鄰家失火可防蔓延到自家,保護里面木制的房屋。同行的人士笑談,還有一項功能那就是可防“紅杏出墻”呀。
徽州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幾種類型。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揮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經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之感。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民居樓上極為開闊,俗稱“跑馬樓”。天井周沿,還設有雕刻精美的欄桿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隨著子孫繁衍,房子就一進一進地套建,形成“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的豪門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
何為“美人靠”?顧名思義就是美女坐和靠的地方。一般小姐的居室設在二樓,在封建社會女子是不可拋頭露面的,當家里來客人時,就在“美人靠”向下觀看客人。看到“美人靠”上深深的磨痕和印記,撫今追昔,令人不禁遙想美人靠在窗前向下觀望的情景。頓生“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之感。
古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燦若繁星。為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等,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辦法以傳顯榮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結構嚴謹、布局合理、規模宏大,每一塊梁枋,每一件鑲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講究選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樓脊式,“沖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單門和三門的;有遍飾雕刻、工致華麗,也有平琢渾磨、不事雕飾的,其排列有縱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橫列一排。著名的棠樾牌坊群7座牌坊拔地而起,呈半弧形展開,似在訴說著一個個忠、孝、節、義的故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許國石坊(俗稱八腳牌樓),四面八柱,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式牌坊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牌坊組合而成,氣勢極為恢宏,顯示著許閣老的豐功偉績。其中“貞節牌坊”可說是當地婦女生活的寫照,徽州有“一世夫妻三年伴”之說,因丈夫常年在外經商,只有年節才回家幾天而已,妻子只有獨自在家勞作教子。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祠堂大門多作“五鳳樓”,高墻翹角。整座祠堂莊嚴肅穆,體現出族法族規的神圣威嚴。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羅東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體,共四進四院,后寢寶綸閣高達13.6米,面闊11開間。徽州著名的祠堂還有龍川胡氏宗祠、黟縣敬愛堂、棠樾清懿堂(罕見的女祠)等。
古徽州的建筑之美可謂淵遠流長,歷久彌新,其中深厚的人文底蘊讓人受益匪淺,同行人士無不發出不虛此行的感嘆。
《市場報》 (2005年04月01日 第二十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