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地處遼寧東部山區的岫巖滿族自治縣有個形象的比喻,“岫巖好比是一座大山,山的脊梁是教育”。基于這種認識,縣委、縣政府始終奉行強縣富民教育為先的原則,闖出了一條引資興教的路子。截至目前,全縣共引進投入資金980萬元,在16個鄉鎮建起了31所、22320平方米高標準希望小學。共爭取國家危改專項資金、國債資金等2450萬元,翻建險危校舍25所、33972平方米,維修校舍108所,不但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教學條件,而且圓了貧困山區農民的世代求學夢。
岫巖是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力發展岫巖特色經濟,雖然摘掉了貧困縣帽子,實現了縣財政收入超億元,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縣委書記劉國秀在深入分析縣情的基礎上,終于找到了差距的病根,他告誡全縣“岫巖昨天的貧窮在于教育,今天的變化也在于教育,未來的發展更在于教育”。
僅今年他們就發動社會資助了332名應屆貧困大學生,人均救助2000元。引資助學換來豐厚的回報:2004年,全縣小學入學率達到100%;中學入學率達到99.5%;純高中入學率達到34%,加上職高、中專和中師,已上升到近50%,比上年提高20多個百分點,特別是2004年高考升學率又創新高,達到96%,并有一批學子分別考入北京大學等全國名牌學府。(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