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許鋒
有“史”以來,咱感覺到什么叫“上帝”了。而且,“上帝”的芳香幾乎要淹沒咱瘦弱的身體。
這都是因為咱和咱的孩子吃過肯德基,而且,不止一次地吃過,而且,最重要的是,
咱真的吃過含有蘇丹紅的什么雞翅,還鄭重其事地要到了發票。現在,這張發票就擺在咱的面前,咱感覺到它的分量如千鈞一發。
當然,能吃這么久,那是因為從沒懷疑過那東西有毒。如果咱知道有毒,打死咱咱都是不吃的。盡管長這么大,有毒的東西咱也吃了不少了。
俗話說不知者不怪,況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咱們的“上帝”是弱勢群體,所以一貫有“吃虧是福”的心胸,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品質,所以即便上當受騙,只要沒得大病,沒死人,卻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討要權益的情況就少之又少。這不是表明咱沒法律意識,打官司是要費神的,是要花錢的,咱不是閑人,還得工作不是?再者,打贏了或許還有一些賺頭,可是打輸了呢?這不是膽小怕事。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投毒”者鬼得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咱在明處,人家在暗處,人家正看著咱笑,咱卻找不到人家。連專家都說,目前食品安全零危險無法實現,是啊,無法實現的東西,咱又怎么抗拒得了,抵觸得住。換句話說,只要咱活著,咱就得要有抗毒性,就得要有被“實驗”的準備。咱的生死沒掌握在咱的手中,而是由市場的黑手擺弄著。
言歸正傳,告不告肯德基呢?律師說了,咱有告贏的可能。而且,正在風頭上,社會輿論的光芒肯定會照得咱晃眼。咱很可能既贏官司又得名聲,可謂是名利雙收。但贏了之后呢?咱沒學過法律,但總覺得這吃飯的官司和別的官司不一樣,別的官司或許咱贏了就“翻身”了,可吃了有毒的東西,咱就是贏了,能阻擋住毒素的蔓延么,能把毒素從體內趕走么,也就是說,官司的輸贏和身體的健康與否沒有關系。正如咱以前在飯館吃飯,吃了口水鍋,吃了老鼠糞,吃了病人用過的石膏,吃了福爾馬林泡過的海帶,用了沾滿病菌的碗筷,喝了驢唇不對馬嘴的白酒,咱就是去告,告贏了,咱也沒法把吃過的東西原原本本地吐出來;咱告贏了,其他患難的兄弟姐妹們能告贏么?其實咱得到的,只是道義上的一個理兒。
打官司是個慎重的事兒,想好了再說。除非有法律援助機構說,大家來舉證吧,我們是大家的娘家人。這樣的話,舉手之勞,咱當然要積極行動,舉雙手痛訴苦難的經歷。否則,咱先按兵不動。
但是,咱要說,肯德基是不可被饒恕的。在咱的心目中,它曾是何等的正派、正規,店大、干凈、好吃,緊緊地吸引了咱和孩子們的眼球,以致咱不停地進行著收入預算,以致咱把肯德基當成了“貧窮”與“幸福”的課堂,讓孩子不斷地接受著再教育。可是,它讓咱失望了。俗話說,店大欺客,肯德基欺的是咱對它的信任。按照市場營銷的話說,它的品牌的光芒讓它變得有些狂妄和自負,有些不把咱這樣的“上帝”當人,真的以為咱就是弱者。
有人要說,肯德基不是故意的,它也是受害者。這話咱不愛聽。市場經濟,看結果,不看過程。肯德基要是沒錢可賺,它能在中國開那么多店嗎,咱要說,不賺錢不要緊,窮人記著你的恩呢,它能讓人白吃么?是故意的,或者不是故意的,傷害咱的是肯德基的“雞”,不是咱老家院子里中用不中看的老母雞。
所以,通過肯德基鐵一般的事實,咱要明白一個根本的理兒,那就是別以為堂皇的外表下總有一顆善良的心,店大未必不做齷齪的事,牌子亮未必心里也亮堂。然后,對待肯德基這樣的“大戶”,讓它閉門思過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冷落它,不是說幾天時間它就少賺了2600萬么,咱覺得還不夠多,教訓還不夠深刻,悔過的決心還不夠徹底,中國大了去了,要是說到傷害,那可是動輒上億人的事兒。什么國際化的成熟的營銷手段讓危機的影響如煙般飄散,扯淡——不講誠信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肯德基正在付出,還有的企業將要付出。咱等“上帝”,則是冷眼觀潮,在人家的付出中讓自己的身體進一步堅強起來,讓自己的思想進一步成熟起來。這是一種被動,有時,也是一種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