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約發展亟待完善
實習生李曉曄北京報道“黃大豆2號合約上市后交投非常清淡,流通性和持倉量與上市當初市場的預期相差甚遠。”3月27日在大商所舉辦的“進口大豆檢驗檢疫與期貨避險機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紛紛呼吁完善黃大豆2號合約。
大商所副總經理郭曉利說,黃大豆2號合約是目前全球標的最廣泛的大豆期貨品種,去年12月22日批準上市交易以來,市場運行平穩,價格趨勢與國際市場密切相關,但是其日均持倉只有近2萬手,與日均持倉保持在50萬手左右黃大豆1號合約相比,市場規模明顯偏小。因此,黃大豆2號目前不得不面對的尷尬是:一、成交清談,流通性不足及持倉量小。二、和進口大豆現貨價格差距大,以黃大豆為標的的設計未能反映進口大豆的價格。三、油脂企業參與不夠積極,經常參與黃大豆2號交易的客戶僅有500家,其中法人企業客戶只有20個左右,而且多為糧油企業,油脂企業更是寥寥。
郭曉利認為這主要是由三個原因造成:一是黃大豆2號交割庫設在大連,其他地區的企業交割不便加上運費成本會很高,油脂企業存有顧慮。二是投資者對進口大豆的交割程序不清楚,擔心在交割環節發生不確定性風險。三是現貨企業感到合約在設計和市場定位上沒有把進口大豆市場價格突出出來,因此企業參與較為謹慎。
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宣生說:“面對這一現狀,作為油脂企業我們對黃大豆2號合約的修改是既心急又無奈,著急是因為這一品種受合約設計所限不能從市場角度去活躍,油脂企業雖然想積極參與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進口大豆貿易市場又面臨著嚴峻的避險形勢。”
針對目前黃大豆2號合約交易清淡的情況,大商所交割部部長吳堅認為,黃大豆2號本身是個很好的品種,修改合約的主要目的在于活躍市場。合約的修改思路為:使其成為大豆壓榨商和貿易商套期保值、實現風險管理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