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城市現代化誰受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9日 13:15 證券時報 | |||||||||
最近上海流行一個段子,“內環線內說英語、中環線內說國語、外環線外說滬語”。說的是,由于房價高,內環線內的購房者主要是老外,中環線內的是講國語的白領,本地居民只能買外環線外的房子了。如果說這個段子還有點幽默的話,一位上海人大代表的話就變得沉重了———“城市現代化授惠了誰?” 上海的發展有目共睹。幾乎每一個到過上海的外地人都會對其
我國改革與發展的原則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改革和發展中過多地強調效率,難免會失去公平,所以,很多改革與發展之舉都是以一批人、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的。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加快發展,“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無可厚非,但在取得階段性進展后,這一原則是否還適用呢?就說房地產市場。住房是人們主要的生活品,也是體現社會公平的主要所在,所以在香港和歐美等發達地區,為了居者有其屋,政府造了大量的廉租屋或以相應的政策使低收入者也有房住。當初,我們為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推行公房改革、鼓勵全民買房,公房改革使部分人受益,全民買房也沒有使人們普遍產生承受不了的感覺。時至今日,房價高得難以承受之后,普通百姓對房地產市場的感覺完全不同。所以,上海市民的怨言主要是針對房地產市場的。 在百姓的困惑和失落面前,地方政府或許會感覺到冤。筆者認為,“執政為民”的政府似乎不應去探討冤不冤的問題,而應直面百姓的困惑,尋求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平衡并不難找,關鍵還在于思路。仍以房地產市場為例。在分析房價高速上漲原因時,一些房地產業人士認為,需求遠大于供給是主要原因。上海人買房主要還是被動性購房和改善性購房,2003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就達到了1713萬人,如果以人均居住面積13.8平方米計算,今年上海商品房的需求將增加7194.6萬平方米。這樣的需求需要數年才能滿足。事實上,房產作為一種價格昂貴的消費品,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資料顯示,歐盟平均住房自有率是56%,相對較高的美國也不過65%。如果我們從公平與效率兼顧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完全可以將政策改變為:鼓勵有能力購房者去買商品房,而沒有能力購房的則去租房。政府通過建造廉租屋和鼓勵商品房出租,既能大量減少需求平抑房價,又能使買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條件,讓他們感受到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好處。但上海既沒有建造廉租屋,還對房屋出租征稅,限制房屋租賃市場的發展。 一部分上海人因房價的高速上漲而擁有百萬元資產,但更多的人卻對房價不滿,甚至發出了“城市現代化授惠了誰”質疑之聲。這不能不引起政府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