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雪
在最近的新加坡國會辯論會中,總理李顯龍舉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作為中小型企業的典范:當地超市癉菘(sheng siong)通過經營者的靈活變通和遠見,在面對大企業競爭時屹立不倒。
癉菘能在零售業無情的競爭下脫穎而出,并非偶然。筆者認為,它與其經營者林福星的經營理念和受過華文教育,有著莫大的關系。
癉菘超市是家族企業。在1985年,林福星和兄弟姐妹買下一間業績不佳的小超市,開始創業。經過20年的努力耕耘,目前癉菘在新加坡全國各處已擁有16間超市,員工有1800人,年營額達3億新元。
以感恩心態對人
林福星是個很謙恭的人,他雖然宣稱自己讀書不多,可是在和他交談的過程中,你會感受到他不但對中國古代圣賢哲理認識深厚,而且出口成章,充滿啟發性。
癉菘能取得目前的成績,他認為這是因為公司在服務、價格、品質這三方面都取得口碑所致。他認為:“事在人為,事是死的,是人將它搞活。”
早年的華文教育背景,對他影響極深。他認為,受華文教育的人,頭腦比較靈活,在管理方面則偏重“感性”。他個人尤其注重做人行事要抱有感恩之心,而且以此作為對待公司客戶、供應商或員工的根本。
再者,西方管理以理性為主,因此那些表現達不到要求的員工,在西方管理下就會被淘汰。但在林福星的企業里,情形卻并非一概如此。
像許許多多受華文教育的企業家一樣,林福星十分好學。為了學習和吸取西方管理知識,他在幾前前參加了美國SMI(美國成功激勵學院)在新加坡的企業管理訓練課程,從中學習到如何為企業設定遠景、進行策劃、組織團隊等技巧。
重視企業文化
為了提升個人的修養,他積極加入由文化團體“喜躍生命”主辦的課程。他認為,最理想的管理應該是東西方管理的互相配合和平衡。
癉松在管理方面的特色是重視企業文化。
首先,他的管理層強調:“顧客就是老板”,上自總裁,下至員工,如果不能有效的照顧到顧客的需求,他可以會被淘汰。因此,癉松上下的員工都認識到:“我們只有公司,只有個體的員工,沒有老板”這句話的真正涵義。
其次,公司分店的管理人員都要為自己這家分店的業績負責,而且公司也設定了透明的制度,讓員工知道自己所屬的分行每個月的業績表現。
第三,公司相信:“先有人才后有店”,對于有潛能的員工,公司也愿意聘請專業培訓公司如SMI來訓練他們。
在管理員工方面,這家公司也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一方面,它有明確的賞罰方式,每年評估員工四次。評估是決定員工升級、加薪和花紅的標準。但和其他大公司不一樣的是,癉菘非常注重員工個人的習慣、態度和團隊精神。其次,公司希望每名員工都去做“一個令人喜歡的人”。
一般的說法是,企業始于人,也止于人,以這句話來形容癉松的崛起和成長,最恰當不過。林福星這20年來在推動家族企業時所抱持的正是一種堅忍不拔、永不放棄、全力以赴的精神,而這是企業家不可或缺的。
秉持堅定的信念
林福星個人的信念是,“領導者正人必先正己”,而且堅信“世界上并沒有心存僥幸而可以平步青云的人”。因此,成功只有不懈的努力,別無他法。他認為,一個不會管理自己的人,永遠只會被人管。所以在“人”和“事”之間,先把人做好,事情也就自然會辦好。
在新加坡,很多人都覺得華文難學。但是,通曉華文其實是一大優勢。這個優勢不只是會講、會寫,會跟中國內地、臺灣、香港商人溝通,它還包含了當你面對最大挑戰時,在面臨逆境、絕境時,你所擁有的文化價值能發揮潛在的作用。
李顯龍總理曾經對林福星說:“林老板的成功來得不易”。筆者認為,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幾個人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零售業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一支獨秀?
筆者相信,文化、信念和個人的價值觀,最終是影響和決定企業家成敗的重要因素。筆者希望華校出身的企業家那種勤儉好學、重義講信的優良素質,能繼續在新加坡中小企業界大放光彩。
(作者為新加坡中小企業管理顧問)
《市場報》 (2005年03月29日 第二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