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度關注紡織行業的走勢
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紡織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建立紡織服裝業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和投資預警機制
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
本報記者 鐘 文 周慧敏/文
“近年來,浙江省紡織工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占全國同行業的比例一直居全國首位,而出口額卻始終在廣東之后。上述格局直到去年才得以改變,浙江全年紡織出口額比上年增長40.5%,首次躍居全國之首。”浙江省經貿委輕紡行業辦副處長黃憲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面對國際上諸如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反傾銷以及前段時間美國紡織品協會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多項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的申請,這些都對中國乃至浙江的紡織業帶來一定影響。而“后配額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紡織品可以自由地出入任何國家,紡織品貿易競爭自由化即將到來。加上行業企業小而散、低技術、高耗能的現狀以及企業排污新規等等,作為紡織大省的浙江將不可避免地被推上“風口浪尖”。
在這機遇和挑戰同在之際,浙江紡織工業究竟如何應對“后配額時代”,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成為業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馬國慶分析了目前浙江的紡織工業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投資熱情居高不下,一些細分行業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據介紹,僅紹興市目前的放絲能力就超過250萬噸,織造能力50億米以上,印染能力接近200億米,但是印染的實際生產量僅為產能的40%左右;二是外貿經營缺乏良好秩序,且出口只是粗放增長,低價競銷現象嚴重。2003年,浙江全省紡織品出口數量比上年同期增長45.3%,由于數量增長使出口金額同比增加49.89億美元,但紡織品出口單價比前一年同期下降0.63%,如此,導致出口金額減少1.01億美元;三是企業研發水平、科技創新能力較低,出口缺乏自有品牌。目前,許多企業的研發投入還不到銷售收入的1%,甚至是空白,與國際上5%左右的投入相差甚遠;四是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對浙江紡織品出口形成嚴峻的挑戰。
浙江紡織工業并非一片坦途,要稱雄“后配額時代”還任重道遠。
浙江省業內權威人士認為,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都需要付出各自的努力。一是政府要高度關注紡織行業的走勢,加大對紡織行業發展的引導,嚴格控制產業規模的過度擴張;二是加大研發投入,儲備外貿人才,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發展綠色紡織業,提高紡織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建立紡織服裝業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和投資預警機制,合理保護產業安全,規范市場經營秩序。要加大品牌產品的扶持力度,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要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作用,維護良好的出口營銷,抵制惡性競爭;四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一方面向國際市場直接投資,避免貿易糾紛的產生,另一方面收購國外的紡織企業,利用原有的資源、品牌和銷售網絡,擴大市場份額;五是政府積極作為,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將政策資源、要素供給向優勢企業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