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轉開再度成為近期基金市場的熱門話題,一方面關于基金封轉開的傳聞四起,另一方面,上周突現的基金大宗交易,使市場對其充滿了猜測。
事實上,消除折價是封閉式基金轉為開放式的根本動機。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封閉式基金就存在折價交易,并且折價率一直在單邊上升,最近才有所降低。目前在兩市上市交易的封閉式基金共有54只,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封閉式基金折價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1)封閉式基金的加權平均折價率達到了30%。(2)高折價率的基金數量再創新高。折價率高于40%的基金已經達到了16只,其中,基金裕隆、基金興和、基金普豐、基金同盛等8只基金的折價率超過了42%。相比海外的封閉式基金,其實折價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幅度沒有滬深市場那么大,平均在10%-15%之間。
海外研究表明,封閉式基金宣布其持有人大會通過開放決議后,其二級市場交易價格的折價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然而折價幅度的下降應該是逐漸調整的,這可以解釋為市場信息的逐漸消化過程。但是,封閉轉為開放之后,由于其投資目標可能與部分持有人的投資目標相沖突,而且被迫轉變投資風格和資產組合的構成,也極可能對基金業績表現造成相當大的不利影響,至少增加了不確定性。
事實上,封閉式基金轉型的動力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消除折價的內在要求,二是外在推動。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封閉式基金轉型最大的動力來自于二級市場的折價;另外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證券市場,基金行業最初往往是以封閉式基金為主,由于開放式基金在建立對基金管理人的約束和監督機制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監管部門往往在封閉式基金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開始傾向于發展開放式基金,以促進基金業的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原已存在的大量封閉式基金就存在一個轉型問題,而政府部門則成為推動轉型的主要動力,滬深市場目前的情況即是如此。但是封閉轉開放也有其具體實施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如在具體操作中較為復雜,另外,也是市場所最為擔心的,封閉式基金可能在轉型后面臨比較大的贖回壓力。
從目前國內封閉式基金市場來看,最先面臨轉型的基金距離目前的時間也就是一年多,在這期間,有關部門將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交易制度。對于投資者來說,擺在面前的是,封閉式基金的高折價意味著:折價越大,在封閉式基金結束交易那一天的獲利空間也越大。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上海證券報 聯合證券 王蘊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