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邃
冷戰結束以來,特別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之后,世界局勢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十個方面存在不穩定因素:
一、“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與“天下并不太平”的關系
時代主題規定著人類社會的主要活動內容,體現了時代的基本發展趨勢。“和平與發展”,展開說就是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和平是促進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共同發展是保持和平的重要基礎。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與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之間存在反差。時代主題要統管一個歷史時期,是相對穩定的,而國際形勢則經常變化,突發性事件很多。時代主題覆蓋著全球,而國際形勢的動蕩往往由局部沖突引起。國際形勢中常常發生與和平發展背道而馳的事情,我們還不得不面對天下并不太平這樣一個嚴峻現實。
當今爆發傳統意義上的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變小,這從一個重要方面證實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確定性。但是,層出不窮的熱點問題,又導致天下并不安寧。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是對當前局勢比較貼切的概括。各國之所以有可能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經濟建設或推行改革開放,前提條件就在于上述所說的“總體”形勢;給各國帶來嚴峻挑戰和造成困難與風險的,就在于上述所說的“局部”形勢。
天下并不太平,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充斥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人才等各個領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制”在共處中競爭,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從未間斷;中小國家或地區核擴散的危險性仍在增加;世界范圍內對能源的爭奪態勢日趨激化,等等。不難看出,國際形勢中存在著與“冷戰結束”一說相悖的矛盾性。
二、單邊主義凸顯與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關系
冷戰結束以來,導致世界局勢復雜化的是美國政策影響下的地區熱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際事務進程的是以美國為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國關系。足見美國是當今世界無可爭議的惟一超級大國。美國處心積慮地構建單極世界,否定客觀存在的多極化趨勢。
美國先發制人戰略體現的單邊主義行為,沖擊集體安全機制,是對多邊主義的嚴重挑戰。布什政府推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不僅受到美國傳統外交政策的基礎——孤立主義的影響,還加上新保守主義的新帝國主義論和強權政治論的作用。
伊拉克戰爭表明,美國單邊主義的后果具有兩重性。這場戰爭對于美國的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美歐矛盾表面化、尖銳化,恰恰證明多極化在繼續。美國的惟一超級大國地位雖不會改變,但屢遭挫折的布什政府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受到國內外的質疑。
與單邊主義相對立的多邊主義,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相應產物。美國不得不以某種形式進行多邊合作。多邊主義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惟一選擇,促進世界多極化則是推動多邊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世界多樣性與國際關系民主化的關系
各國人民有著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延續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世界多樣性的體現。沒有多樣性就不成其為世界。各國人民有權根據本國國情和自己的意愿,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而不應受到任何外來勢力的干涉。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國際關系民主化是為了更好地規范各種力量之間的平衡。各國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應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國際關系民主化要求各國無例外地都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任何國家都無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強權國家實行政治霸權,使得弱小國家難以維護自己的權益,也為某些極端勢力求助于恐怖手段提供了條件。只有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才說得上國際關系民主化。
對于美國“輸出民主”,國際社會不乏公論,認為布什政府致力于一項通過“傳播民主”來重建世界秩序的計劃,這種想法十分危險。依靠軍隊傳播民主這一危險想法低估了世界的復雜性,也不可能通過向境外輸出制度輕而易舉地影響社會變革。外國軍事占領與民主相抵觸,會導致民族主義者的強烈抵抗。
四、國家利益原則與“雙贏”“共贏”原則的關系
鄧小平1989年10月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說過:“……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這為當今國家關系中的雙贏和共贏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國家之間的摩擦和斗爭往往由于利益不平衡產生。平等互利原則就是要保持這種利益平衡,就是雙贏、共贏原則。中國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俄關系的迅速發展,中歐關系的平穩發展,中日經濟關系的持續發展和中美關系在曲折中發展。
解決重大國際事務中的平等協商,也屬于平等互利原則。隨著經濟因素作用飆升,國家之間涉及市場、自然資源、科技和人才的爭奪日益激烈,但同時謀求合作、借助互補性的勢頭也越發突出。尤其是大國之間,出現良性互動的可能性在增大。這種良性互動是由起點、過程與結果三個環節構成。起點——維護各自的國家利益,同時必須尊重他國的利益,兩者缺一不可。過程——競爭與合作同在,矛盾與妥協并存。合作要誠信,妥協要適度,競爭要守規矩,摩擦要不導致對抗。結果——雙贏、共贏,而不可能是任何單方面獲益。
五、國家之間和平共處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于半個世紀之前誕生,反映了廣大新獨立國家維護主權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強烈愿望,融匯了新獨立國家試圖運用軟實力防御任何強大外來侵略勢力的卓越智慧,也體現了和平與發展開始成為時代主題所產生的強大動力。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理論意義在于它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它繼承和發展了聯合國憲章的精神,高度概括了國際法中最主要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新型國際關系最本質的特征。它能兼容當代國際關系中經常提到的其他許多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踐意義在于它可以能動地加以運作。它旗幟鮮明地把矛頭指向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黷武主義和恐怖主義,反映了一切國家特別是弱小、貧窮國家的根本利益。它不僅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當今世界上所出現的處理國際關系的諸多原則中,影響最大、最能引起共鳴的,莫過于言簡意賅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不包括意識形態,這使它具有普適性。國家之間實行和平共處,并不意味著在意識形態領域搞調和。解決意識形態分歧的辦法是求同存異。
六、人權與國家主權的關系
人權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人權宣言》盡管有其歷史局限性,但畢竟體現了人類走向更高社會發展階段的智慧,對于反封建斗爭的意義,對于新興資產階級的鼓舞,已成定論。人權問題對于社會主義發展也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人權與主權的關系如今成為反對霸權主義斗爭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冷戰結束后,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越發充當人權“衛道士”。為了謀求世界霸權,美國政府蓄意將人權與主權割裂開來,使人權問題絕對化,主張廢棄和限制主權,以“人權高于主權”理論來構建所謂的“世界新秩序”。其實,人權也包括由個人組成的人民為其主體的集體人權,如自決權、發展權等,人權與主權不可分割。“人權高于主權”論和“人道主義干預”論模糊了人權與主權的本質關系,是冷戰結束后霸權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成為新干涉主義、單邊主義的重要標志。
七、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的關系
冷戰結束以來,特別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之后,人類安全越來越面臨非傳統威脅。傳統安全威脅通常是指領土、主權、人口、資源等受到外敵的侵犯,通常指軍事威脅、外部入侵、領土蠶食、情報刺探等方式。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范圍更為廣泛,涉及領土、資源、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信息、生態環境領域,乃至疾病蔓延、跨國犯罪、走私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洗錢等方面。其產生既有社會原因,也有自然原因。
非傳統安全威脅與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彼此作用,使得國際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化。非傳統安全問題不僅是某個國家存在的個別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其他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利益的問題;不僅對某個國家的安全構成威脅,而且可能對別國乃至地區安全產生危害。非傳統安全問題比傳統安全問題具有更強的社會性、跨國性和全球性,因此解決的手段也就更應注重綜合性以及國際合作。
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突出有其深刻背景。兩極格局消失,使得國際社會遭受全面軍事對抗和整體毀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被兩極對抗所掩蓋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如環境污染、恐怖主義等),卻在冷戰后暴露。經濟全球化固然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各國有可能從世界的共同進步中獲取更多好處,但同時也擴大了不平等和貧富差距,誘發一些犯罪活動國際化與恐怖主義全球網絡化。這就促使世界構建一個包括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在內的安全體系。
對于涵蓋領域非常廣泛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能再采取單一的軍事手段或者以軍事為主的手段,而要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法律、科技等手段加以應對。為此,國際社會應采取多樣的方式進行合作。
八、反對恐怖主義與反對霸權主義的關系
恐怖主義是時代的一股逆流,已具全球性。它不擇手段,慘無人道,傷害無辜,破壞社會穩定,鬧得世界不安寧。恐怖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派生出來的,包括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以及一些原教旨主義的驅動,某種條件下還是對霸權主義的報復行動。
霸權主義危害人類的和平、安全與發展,恐怖主義則以其反人類、反文明、反道德性而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兩者都是威脅世界安全的禍源。霸權主義誘發、利用恐怖主義,恐怖主義則刺激霸權主義、為霸權主義行徑提供某種合理依據,彼此正在形成一種惡性互動。必須將反霸與反恐緊密結合。既不能用恐怖主義來反對霸權主義,也不能用霸權主義來反擊恐怖主義。以暴制暴只能將受害人降到與施害人同等的道德水平,也只會陷入惡性循環。
當前恐怖主義日益網絡化、國際化甚至全球化,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自應付,任何一項孤立的反恐行為都難以收到實效。國際社會只有聯合起來,才可能有效地對付恐怖主義的威脅。
反對恐怖主義必須治本。應在緩和地區及國際緊張局勢、消除貧困和加強反恐合作三方面同時開展工作,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徹底鏟除恐怖主義。
九、聯合國維和核心地位與地區安全組織作用的關系
聯合國是國際多邊機制的核心,是實踐多邊主義的重要舞臺。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采取集體行動,加強聯合國作用,維護聯合國權威,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呼聲。
面對威脅與挑戰,聯合國的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聯合國核心作用原則可概括為:要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繼續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處理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全體會員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安理會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負有首要責任,安理會是國際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在處理國際事務中,都不應對聯合國采取需要時則利用之、不需要時責拋棄之的態度;在涉及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問題上繞開安理會自行其是的做法,是與廣大會員國的意志背道而馳的。
中國支持聯合國進行必要、合理的改革,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解決各方最關切的問題,加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增強應對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能力,更好地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呼聲和需要。
國家安全——地區安全——世界安全是相互貫通的,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機制需要網絡化。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地區安全組織的作用在上升。應當鼓勵聯合國繼續加強與其他國際和地區組織的聯系與合作,完善以聯合國為中心,各機構相互配合和補充的多邊機制。
十、中國的和平發展與“中國威脅論”的關系
中國歷來把自身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在新世紀肩負的三大歷史任務。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本身就是對人類和平與發展的重大貢獻。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人均收入相當低下,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支持國際正義事業。
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之路。和平發展就是要在安全、穩定的條件下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為此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與國際環境;就是要本著崇高的以人為本的和平目的,造福于中華民族,同時也造福于全人類;就是要采取和平的方式并經過和平的途徑,到達富民強國的彼岸;就是要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人類發展與進步,亦即我國幾代領導人所倡導的“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中國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絲毫不會妨礙別國發展,當然也不應受到他國的歧視。中國和平發展經受著各種壓力,其一便是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出現“中國威脅論”的起因,無非一是誤會,二是疑慮,三是惡意攻擊。如今廣為流傳的說法則是:“中國是機遇的同義詞”。
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和平的民族,永遠珍惜“和為貴”的道德傳統。一個以和平與人本價值為導向的中國,必將與國際社會一道,成為21世紀世界和平、民主、正義和繁榮的重要保證力量之一。
(作者系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