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又到了一年一度新茶飄香的日子。
我國是產茶大國,一些傳統品種,如龍井、烏龍、祁紅、碧螺春等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然而,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在茶葉生產與流通過程中,孕育了一些不確定因素,使得茶葉出口減緩。究其原因,除了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之外,也有產品、產業競爭力減弱,及企業競爭力、經營規模與創新能力等諸多原因。對于產茶企業來說,建立新型
交易方式,加快整合創新,是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從某種意義來講,茶葉行業要擴大出口,增強國際市場的適應性,不能僅僅依靠價格優勢來取勝。固然,在茶葉培育、生產、加工等方面加大科研力度是必要的,但是在流通領域,諸如市場、行業、營銷、管理等方面增強內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言而喻,推進“產業化經營”,培育龍頭企業;延伸茶葉產業價值鏈;不斷調整茶葉行業經營之道,特別是流通方式,培植全球化營銷主體及人才應是當務之急。
一、“有名無牌”制約茶業市場拓展
現在,各省都有“茶葉市場”,較著名的有上海的“大統路茶葉市場”、北京的“馬連道茶葉一條街”、廣州芳村南方茶葉市場、安徽蕪湖的“中國茶城”等等。而真正意義上的“茶市”,一般都建立在產茶區,規模有限,能量卻相當大。一般而言,這些茶葉市場目前多數仍然是原始的“小門市現貨交易”方式。一是交易規模小;二是自產自銷(茶葉交易采取“一對一”,由買家與賣家洽談成交)。雖然簡便,但成本過高,質量難以保證,無法形成規模化經營,更談不上國際市場的拓展。同時,茶葉經營開放后,出現了多頭出口局面,也造成了“相互壓價,肥水外流”的現象。
筆者由于工作關系,有機會經常走訪這類原產地“茶葉市場”,深感業內茶葉“有名無牌”的現狀。而且,這些茶葉市場多數只是“局部產銷場所”,影響有限。此外,龍井、祁紅、鐵觀音等等,雖各有其“名”,卻無自己響當當的“品牌”。在一般人心中,茶葉的品牌意識落后于市場需求,已經成為制約茶葉行業拓展的障礙。而國外的某些茶商,正是瞅準了國內茶葉行業“品牌意識不強、內部松散”的表象,乘虛而入,頻頻出師告捷。
“沒有品牌就沒有競爭力”。目前,我國茶葉生產“面積占世界第一、產量占世界第一”,但是“出口占第三、創匯能力則占到第四”。這樣的格局,必須要有所突破。
內地的一些茶葉市場,多數分散經營,規模較小、組織松散、名聲不大,競爭能力較弱。顯而易見,只是一些地方性的局部茶交易場所成不了大器,與我國悠久的茶文化傳承、歷史上茶業繁榮的景象大相徑庭。因此,很有必要利用江南“茶文化”的歷史積淀、現有茶文化氛圍、龍井茶葉的威望,擴大“中國茶業”在國際“茶交易”中的市場份額,弘揚“國飲”,在人們心目中打造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茶都”新形象。
加入“世貿”后,我國零售業全面開放,茶葉市場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平心而論,目前我國“茶產業”狀況還處于“初級階段”。茶葉標準化體系尚未建立,茶人出售茶葉,只以產地及炒制技術作為定價標準,品牌意識薄弱,茶資源分散,經營上“規模小、分散化、隨意性”現象比較明顯。隨著人們對茶葉品質意識的逐漸提高,茶葉消費的日漸升溫,公眾對“茶葉品牌”問題的關注也日顯突出。眼下,我國出口茶在國際市場上每斤售價多數僅2美元左右,均價低于印度四成,低于斯里蘭卡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亞的茶價還要低20%,這不能不令人思索了。
擴大市場份額、成立聯合營銷、打造知名品牌、實施標準化生產,以“品牌化運作,規模化經營來贏得市場”,這是內地茶葉行業的出路之一。誰先邁出步伐,誰就能在市場中贏得先機。
二、國茶貿易需要紅綠并舉
說到“國茶貿易”,不由想起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夜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欄桿”,詩中一幅“怨婦思春圖”浮現眼前。但是,從詩里也不難看出,當年江西的“浮梁”,也是一個“產茶、旅游、商貿”的好地方。
浮梁茶好,出的卻是“紅茶”。浮梁的“浮紅”、祁門的“祁紅”,曾被譽為“茶中極品”。明清時期,西方各國風行飲茶,大量從中國進口。其時,“浮紅”極為名貴,到了“其價幾何,在所不惜”的地步。先賢將“浮梁紅茶”與“西湖龍井、廬山云霧、婺源茗眉”并列為我國的“四大茶品”,歷經數代不衰。
盛唐,九江與漢口、福州同列為我國的“三大茶市”。其實,九江之茶,源出浮梁、祁門。這就難怪白居易要說“前夜浮梁買茶去”了。浮梁的茶好,商賈趕往“浮梁販茶”,家中縱有美婦嬌妻,也顧不得留戀,仍執意前往。販茶利厚,甚至“紅顏怨嘆”,鑄成千古絕唱,也在所不惜。詩里,不難令人想到兩個問題:一是浮梁茶好、利厚,茶商不惜拋妻別子,趕往浮梁販茶;二是浮梁名茶是“紅茶”。
當今,國際茶業主打的是“紅茶”,約占茶葉貿易量的85%以上。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內地飲茶的主體——中青年人,現在也慢慢流行于飲紅茶了,而我國茶市場卻是以綠茶出名的。因而,我們很有必要追隨市場的先聲,改為“綠紅并舉”,以逐步適應國內外茶客的需求。
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我國綠茶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紅茶”卻缺乏比較優勢。追根溯源,紅茶源出中國,而后“光大”于英國。國人喜飲單品,西人則好喝奶茶加糖,成為“早餐茶或下午茶”。17世紀,洋人將國茶輸往歐洲,由此,給了洋人提升紅茶品質的機會。從那時開始,歐洲人開始習慣于在紅茶中加入牛奶及砂糖的飲法。
不錯,“國際綠茶市場”以“國茶”為主。但是,目前綠茶出口市場偏窄,開拓、擴大“外貿份額”難度較大。茶品的主要特征,包括色、香、味,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與價格。由于氣候、土壤、茶種及加工工藝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紅茶的內質,包括濃度、強度、鮮度等品質均不如某些傳統紅茶生產國,售價也相對較低。目前,我國紅茶在國際市場上多屬“中、低檔茶品”,競爭力相對較弱。顯而易見,我們有必要擴大紅茶種植面積,加強從生產、收采、加工、儲藏到銷售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量及管理水平,提升內在品質,做出品牌,并廣為宣傳,從而增加貿易收益。
一股幽幽的香濃茶味,不由令人想到了“前衛與時尚”。這里的商機,難道我們的茶商視而不見,還要等洋人來開發嗎?“做大”茶葉市場份額,迎合時代潮流,綠紅并舉,創造出“中國茶葉,萬國來求”的盛況,應是我們這個茶文化大國的努力方向。
商務信息部摘編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