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擬建失信‘黑名單’”正為業界盛談。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在公布《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辦法(暫行)》(征求意見稿)時表示,央行將嘗試建立專門針對失信人群的“黑名單”制度,第一時間在全銀行系統內公布。如果客戶在一家銀行有延期還貸等不良記錄,所有銀行都將在同一時間將其列入失信“黑名單”。
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混亂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到我國GDP的1
0%-20%,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將近5000億。另據江西民生集團董事長王翔介紹,國家審計署在審計1500家國家控股的企業的財務報表時,分析發現有60%的企業報表存在不實。
失信讓社會付出巨大代價!
“我們一些企業有好幾套報表,有針對稅務部門的,有針對統計部門的,有針對工商部門的。這是由于我們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整個法制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在今年兩會期間舉行的“加速信用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座談會上,金誠國際信用公司邀請了十幾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獻計獻策。
目前,不講信用的情況比比皆是。僅就經濟層面而言,生產、流通、建設各個環節都有失信現象發生。以三角債為例。我國現有三角債高達1.5萬億元。目前的狀況是,企業做生意提50萬元甚至100萬元的現金去交易,由于缺少信用而導致的非正常信用支付,每年增加財務費用大概在2000億元,銀行逃廢債的直接損失每年為1800億元。有的企業在爭取貸款時就沒考慮要還,更不用說過去核銷幾萬億元。據了解,每年我國注冊會計師有400人因為各種失信、造假受到處分。
海南省總商會會長童石軍說:“據前幾年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失信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按10%的速度遞增。2003年的基數達到了4800多億人民幣。”在今年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童石軍,提出了“盡快建立國家信用數據庫,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議案,“無論誠信政府、誠信企業,還是誠信個人,都需要有信用記錄來證明”。
業內人士認為,突破部門利益,實現信息共享,建立國家信用數據庫已迫在眉睫,但信用行業存在兩個最大的瓶頸。金誠國際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藝認為,這兩個瓶頸,一是生產原材料獲得非常困難,二是生產產品的推廣和使用存在很大障礙。
要獲得生產原材料就需要各政府主管部門開放相關信息,但由于沒有相關法律規定,信息體系對社會開放仍成為空談。對此,王藝表示,應用科學態度來看待,在發展中求規范,讓這個市場慢慢開展,運行起來。一方面允許信用中介公司經營和探索,另一方面加快完善法律法規。
童石軍多次倡議,成立國家信用監督委員會。由于各主管部門對信息的封鎖,信用信息很難協調統一和付諸實踐。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信用信息應交由一個沒有利益沖突的宏觀管理部門來協調。童石軍認為,對信用這樣一個特殊行業的監督、管理,是給公正獨立的第三方一種許可,而不是把這種許可特許交給政府的企業。要防止各個政府部門信息的封鎖甚至直接或變相進入商業經營,防止謀取部門利益破壞市場規則。
目前,信用體系完全陷于割據狀態。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方兆本表示,信用體系建設一個較大的問題是,分散的數據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如果信息只為某個部門所用,對整個信用體系就會失效。如果不用科學的方法整合信息,就不能全面了解一個人、企業或政府部門的信用情況。據透露,目前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正在抓緊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前實現全國聯網。
“我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應該是講信用的社會,沒有信用就沒有和諧社會,沒有信用也搞不好市場經濟。”童石軍強調,信用機制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