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經濟呈現出強勁增長勢頭,這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周期自然運行的結果。受周期發展的制約和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明顯放緩,但仍能保持適中的速度,預計在4.3%左右。
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動越來越明顯,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和政策選擇正在對世界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總體來看,世界經濟的穩步增長為中
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 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趨勢
2004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普遍比上年度提高。就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來看,美日歐的一個共同特征是消費構成了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其他因素的貢獻波動較大。這表明,此輪經濟復蘇的基礎較為堅實。美國經濟受就業市場和油價上漲的影響,第二季度消費需求增長曾一度放緩,但下半年的消費需求再次回升;由于貿易收支狀況的持續惡化,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為負。日本經濟在繼續依賴外需拉動的同時,消費開始成為增長的重要動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漸淡出;受中國經濟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第三季度外需的貢獻度呈現為負數。在歐元區的經濟復蘇進程中,沒有突出的推動因素,但第三季度凈出口的貢獻度出現了大幅下降。
由于強勁的經濟復蘇,美日歐均程度不同地擺脫了通貨緊縮的威脅。美聯儲已經開始擔心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風險,為此過去8個月內已經連續6次調高聯邦基金利率。日本的物價盡管為負,但已經接近擺脫困擾多年的通貨緊縮,并可能在2005年正式擺脫通貨緊縮。歐元區的物價上漲幅度在歐洲中央銀行所許可的范圍之內。按照英國《經濟學家》2005年2月份最新的預測,2004年全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幅度分別為2.7%、0%和2.1%;2005年分別為2.4%、0.3%和1.7%。
2005年三大經濟體的基本增長態勢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長率有所降低。根據多數國際組織的預測,美國的增長率為3.4%-3.5%,日本的增長率為1.6%-2.0%,歐元區的增長率為1.6%-1.9%。其中,下調幅度最明顯的是日本,這主要是因為其經濟增長速度對凈出口的依存度比較高。伴隨全球經濟的放緩,出口拉動的貢獻將會明顯降低。
二、 主要發展中國家與轉軌國家經濟的增長趨勢
2004年主要發展中國家與轉軌國家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高速增長得益于以下幾種因素:第一,發達國家復蘇進程的加快,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拉動作用。尤其是東亞地區經濟,許多國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長率超過了20%。第二,世界初級產品價格上升改善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增加了外匯收入。這對拉美、非洲國家的影響尤為突出。此外,世界石油價格上升給墨西哥、俄羅斯等石油出口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為發展中國家進出口貿易和國內貨幣政策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第四,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在經歷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開始明顯回升,其主要推動力就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增加。
2005年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將會隨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羅斯、中國、東盟等經濟體仍將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三、 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
2004-2005年全球經濟將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危及經濟的持續增長。在這些因素中既有已經顯現出來的,如石油價格上漲、美國的“雙赤字”,也有潛在的,如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泡沫風險。
1. 世界石油價格上漲風險。
2004年的油價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投機的結果,這種投機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穩定性。
從需求方面來看,全球經濟復蘇,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增加庫存直接拉動了石油需求的增長。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大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加上對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斷上升,客觀上助長了這種趨勢。從供給方面看,短期內,伊拉克戰爭后伊國內政局的不穩定性、俄羅斯政府對尤克斯公司的處理方式以及其他國家特別是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發生的政局動蕩和工會運動都制約著供給的正常增加。
一方面,石油價格的上漲直接源于市場投機因素,類似2004年11月份以前的油價上漲顯然不具有可持續性。目前的價格回落是對前一階段投機性上漲的正常調整。另一方面,這種投機背后所基于的供求關系失衡短期內還難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尤其是供給因素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目前的價格回落是短期需求因素變化的結果。因此,考慮到供需因素后,短期內世界石油價格回落到30美元/桶一下的可能性不大,油價仍將會在高位運行。
2. 美國“雙赤字”的風險。
布什政府執政以來,美國財政狀況從盈余轉化為赤字,貿易狀況持續惡化。2004財政年度美國財政赤字預計為4220億美元,財政赤字/GDP為3.6%;貿易赤字/GDP的水平連續創造新紀錄,2004年預計為5.5%。
“雙赤字”的根源是美國國內的儲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發的投資缺口擴大。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已經降到危險的水平,只有1.5%,不僅低于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長期平均水平。
不久前,布什政府和美國國會制定了未來十年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的目標。但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很難達到。最終克服“雙赤字”的出路無非是兩條:一是提高儲蓄率,二是貨幣貶值。但無論其選擇哪一條出路都將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的風險。提高儲蓄率意味著靠消費拉動的美國經濟放慢增長速度,進而減少對進口的需求。這不僅是美國經濟所無法忍受的,也是全球經濟所無法承擔的。對美國決策者而言,如果非要在兩者間做出抉擇的話,他們更愿意選擇美元貶值。問題的關鍵是,自2001年以來,美元的貿易加權匯率距最高點已經下調了30%以上,但美國的貿易狀況卻沒有出現任何改善的跡象,反而是持續惡化。究竟美元匯率還將貶值多大幅度才能夠使美國貿易赤字回到可控制的水平上(2%-3%),經濟學家盡管存在不同的看法,然而多數人都認同:美元還有繼續貶值的空間。前美聯儲主席沃克爾預言:未來5年內美元匯率大幅下跌的概率為75%。
3. 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風險。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的房產價格連續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經濟衰退期間也沒有停止。也正是房產市場的繁榮促進了許多發達國家消費需求的旺盛和經濟增長。
在國際貨幣基金2004年秋季形勢報告中,專門就發達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提供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顯示,至少在一部分發達國家,房地產泡沫已經存在。此輪房產價格周期的上升幅度、持續時間都是前所未有的。房價與實物經濟指標(抵押貸款/GDP、承受力比率、價格/租金)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脫節。
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繁榮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結果。以往房地產市場周期發展的歷史表明,房屋價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產市場已經處于高位很久的情況下,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將面臨兩難困境:為抑止通貨膨脹而采取的加息行為有可能會觸發房地產市場的暴跌。今后一段時期內,能否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使房地產市場實現“軟著陸”是對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國中央銀行的一項嚴峻的考驗。
四、 國際貿易的發展與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前景
2004年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預計可以達到8.8%。這一方面得益于全球經濟的強勁復蘇,另一方面得益于新一輪世界商品價格上升周期。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美元匯率因素的影響。由于絕大部分商品以美元結價,美元貶值無疑會高估貿易額的增長速度。如果不考慮美元匯率的變化因素,2005年全球貿易仍然會保持比較高的速度,但會隨全球經濟增長率的放緩而略有下降。
國際商品價格目前處在一個新的上升周期。此輪價格的上漲始于2001年底和2002年初,是過去20年來第三個上升周期。
造成國際商品價格迅速上升的原因既有供給方面的因素,也有需求方面的因素。第一,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加快是拉動價格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國際商品價格和經濟周期存在高度的正相關。當然,中國近年來對原料進口需求的急劇增加對價格上漲也產生了一定的拉動作用。第二,匯率變化因素。由于國際市場上多數商品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走勢直接影響國際商品價格的走勢。自2002年以來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呈現持續下跌的趨勢,與商品價格的上漲形成了吻合。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間,按美元計算的《經濟學家》商品價格指數上漲幅度為30%,按英鎊計算的指數上漲幅度為15.5%,按日元計算的指數上漲幅度為18.7%,按歐元計算的指數上漲幅度為20.3%。第三,多年來對金屬行業投資的嚴重不足是造成原料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過去兩年,世界農產品生產歉收也曾導致農產品價格的連續上漲。但由于2004年主要農產品生產國豐收,從第二季度開始農產品價格已經開始明顯回落。第四,市場投機因素加劇了原料價格的上漲。比如,鋁的庫存很充裕,但在9月底卻創下了過去9年來的最高價格。同樣,9月底由于智利最大的國有銅礦工人罷工,銅價進一步攀升。
世界商品價格已經出現連續3年上漲,2004年又呈現出快速上漲,按照商品價格周期的歷史規律,2005年商品價格有可能開始回落。但在初級產品中,受供給能力恢復的限制,不同產品的價格走勢會有差異。
在國際貿易領域,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前景。2004年8月1日多哈回合達成的“框架協議”更多的是它的象征意義。它一方面消除了坎昆會議失敗后發達國家與“20國集團”要求對方承擔責任的相互指責,另一方面維護了多邊貿易體制的信譽,確立了人們對WTO的信心,因為在坎昆會議失敗后,歐盟指責WTO的談判機制存在“過渡民主化”的弊端,美國則公開宣稱:今后將更多地需求區域或雙邊的貿易自由化。因此,“框架協議”的達成并不意味著多哈回合談判能夠順利結束。依照多哈會議的議程,2005年1月1日前多哈回合談判應該完成。從現在來看,這是一項不可能如期完成的計劃。延長談判的期限將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在今后的談判過程中,各方還有很多實質性沖突。
五、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和2003年相比,國際金融領域2004年呈現出相對平穩的態勢。世界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幅度不大;國際資本流動出現恢復性增長;世界股票市場處于泡沫經濟崩潰后的穩定狀態;主要發達國家開始提高利率,全球經濟將脫離過去3年的低利率時期。
在2004年到大部分時間內,世界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幅度不大。但在年底美國大選揭曉之后,由于投資者對美國“雙赤字”前景的擔心加劇,美元對歐元、日元的匯率均創出了近年來的新低。更令投資者擔憂的是,在美元已經有了大幅貶值之后,美國的經常收支帳戶不僅沒有改善,而且還在繼續惡化。因此在中期內,由于“雙赤字”的壓力,美元走弱的趨勢難以扭轉。
在經歷了2003年恢復性增長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場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數略有上漲外,美國的SP500和歐盟的Euro-Stoxx都沒有明顯的變化。看起來這和三大經濟體的強勁復蘇似乎相悖。如果我們把它放到經濟周期的歷史中來看,這種現象并不奇怪。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后,股票市場與實物經濟之間會有一個重新定位的過程,即股票價格要回歸到與實物經濟相吻合的水平。
受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加快的推動,發達國家已基本上擺脫了通貨緊縮的威脅,進而各國中央銀行開始關注通貨膨脹的風險。在主要發達國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完全擺脫通貨緊縮),多數國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這標志著連續3年的低利率時期已經宣告結束。美聯儲迄今已經連續6次提高利率,從1%上調到了目前的2.5%。考慮到石油價格上漲的風險和房地產市場的接受能力,美聯儲一直在做試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狀態下,4%的利率被認為才是可持續的。市場預期到2005年底美聯儲才有可能提高到這一水平,但這要取決于油價上漲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和房地產市場的反應。在美國連續提高利率的同時,歐洲中央銀行沒有做出同步的調整,這一方面是因為歐元區的通貨膨脹壓力還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另一方面也是經濟復蘇乏力的結果。日本仍然在維持多年來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費物價指數變為正數之前不會改變這一政策。
六、 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進展
2004年全球區域經濟合作領域有兩個突破性的進展值得關注。一是歐盟第一輪東擴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的談判取得進展。如果后者完成的話,那么由此將標志著大西洋兩岸區域經濟合作和經濟競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04年大西洋兩岸的區域經濟合作同時取得突破性進展并非是一種時間上的巧合。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兩岸的區域經濟合作進程有著驚人的時間對應。其背后的真正動機反應了一個基本的趨勢:大國之間的競爭日益轉化為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之間的競爭。這為東亞地區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壓力和挑戰。
七、 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互動關系
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世界經濟融合的步伐加快,在我們受世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的同時,外部世界也越來越感覺到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力。因此,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新型的互動階段。
在經濟增長層面,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擴大。據估算,1999-2003年間全球經濟增長部分的1/3是由中國經濟完成的。在眾多國際機構對2004-05年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進行預測時都把中國經濟能否實現“軟著陸”作為一項主要因素。對這種影響最為敏感的要屬東亞地區經濟。
在市場價格層面,中國經濟的影響同樣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已經進入世界前三位,這將不可避免地在很多領域會影響到市場的供求關系與價格。國際社會中某些對中國懷有敵意的人以此為借口宣傳“中國威脅論”,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只要求中國經濟增長來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而不允許中國從世界市場獲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這是缺乏常識的。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正如我們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貢獻一樣,我們對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市場的需求增加也會改變原有的供求關系。這是無庸諱言的。我們需要學會適應和應對這些挑戰。例如,2005年1月1日,世界紡織品貿易自由化將全面實施,為此國際社會中一些利益集團因擔心原有的供求關系被打破而力圖說服本國政府(甚至WTO)對我國進行形式多樣的限制。因此,如何運用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維護自身利益是至關重要的。
在經濟政策層面,中國的某些政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參與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2004年中國首次參加“七國集團”的財長會議,這標志著我們參與國家經濟政策協調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為今后經濟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