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怎樣解決“三農”問題時,溫家寶引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關于窮人經濟學的一段話: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溫家寶此言一出,輿論反響巨大。
作為政府總理,溫家寶在此提及窮人經濟學,我們無疑當視其為反映本屆政府決意采
取的一種新的政策立場。但因為在此話之后,溫家寶又有“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深知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的強調,則窮人經濟學的被提及在大多數作出反響的人的論題中,它無疑又反映了政府決策者對中國經濟學的一種新立場。也因此,已不斷遭到輿論垢病的中國主流經濟學思想以及張揚這種思想的主流經濟學家們,便在所難免地又一次成為人們評論的對象———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畢竟是發端于政府總理的一次“出人意料”的立場性表白,似乎有點自上而下的性質。
盡管此間輿論的反應還僅僅是停留于“在今天熱鬧異常的中國經濟學界,真正懂得窮人經濟學的有幾人?真正愿意站在窮人立場上,為窮人說話的有幾人?”這樣感慨性的深思上,但相信接下來理論界會有進一步的反應。已有人將此視為“歷史賦予有良知的學者的一種使命”,認為我們現在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代需要真正懂得窮人的經濟學的人,需要真正愿意站在老百姓立場上的經濟學家。因為在現實社會,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博弈日趨激烈,如果弱勢群體沒有自己的代言人,那么,他們就必然會被邊緣化、被忽視。
窮人經濟學概念終于有了為國內主流輿論所確認的機會,這在筆者看來是難得的。盡管被溫家寶所引用的西奧多·舒爾茨的說法是,如果我們懂得了農業,則我們有可能真正懂得窮人經濟學,但筆者認為,實際上,對窮人經濟學的認識除了可以來自對農業的認識之外,亦可以來自于其他,關鍵還是一個立場問題,或者說是經濟學家的良知問題。
幾年前,另有一位研究窮人經濟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曾來過中國討論中國轉型時期的平等和社會公正問題。當時國內媒體有稱,阿馬蒂亞·森不愧為一個“經濟學良心的肩負者”,充滿人格魅力。他“直言不諱,諫言中國政府應該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因為他認為,這樣一方面能提高各階層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實消除中國目前所存在的貧困。
筆者亦在當時發表過評論指出:阿馬蒂亞·森的觀點高明過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嗎?未必。然而作為一個印度的學者,阿馬蒂亞·森似乎很肯定他的觀點符合中國的現實。中國經濟學家也不乏高明者,也有在高明之余張揚經濟學家良知的,但他們卻做不到阿馬蒂亞·森所做的,筆者不知道原因是什么?說與人格有關似乎有點不公,但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中國經濟學家中,我們又確不曾聽到過有哪個是被公眾贊譽為“有人格魅力”的學者,除了我們孤陋寡聞。
平等和社會公正問題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因此,在農業問題之外,比如說在失業問題上,我們都可以得到理解和認識窮人經濟學的機會。阿馬蒂亞·森諫言中國政府應該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觀點也許是對,或不對,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立場以及他的經濟學家的良知,無論那種強調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觀點是否有待商榷,重要的是阿馬蒂亞·森比中國經濟學家更多一點看到了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
簡而言之,和諧社會為我們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角度,以至新的立場。因此,反映為輿論概念的東西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正如有人所指出的,視角一變,人們便會發現,中國問題遠不止在于中產階層的培育上,而是在于對更嚴重、更具代表性的窮人經濟問題的正視上———這是在完成“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命題之后更漫長的下文。
(日京/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