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國際商報訊商務部近日發布《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報告》。報告稱,商務部將采取積極措施,加強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工作。一是加強法制建設,研究制定《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辦法》;二是加強政策引導,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加快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步伐,推行“場廠掛鉤”、“場地掛鉤”;三是加快推進綠色市場認證步伐;四是完善檢測體系和檢測制度;五是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六是加大宣傳力度,繼續開展“三綠工程宣傳月”活動,定期舉辦“中國三綠工程博覽會”,積極推進綠色消費進社區
;七是加強監督檢查,形成有效的社會輿論監督機制;八是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在誠信建設、規范經營行為等方面形成自律機制。
《調查報告》顯示,三綠工程實施五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上市食品安全狀況總體好轉。據有關部門監測,我國食品內在衛生質量有了明顯改觀,食品衛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為88.6%,2002年為89.5%,2003為90.45%,2004年預計為92%左右,呈逐年上升態勢。二是市場食品安全檢測工作得到加強。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機構受托檢測和政府部門監督抽檢三道“防線”基本形成。三是市場食品安全準入制度得到實施。2004年,全國32.9萬家食品經銷企業中,有15.1萬家建立了進貨驗收制度,14.5萬家建立了購銷臺賬制度,11.9萬家建立了銷售食品質量承諾制度;四是食品流通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觀。截止2004年6月末,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配送中心已達2845個;五是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顯著增強。
《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上市食品超標問題依然存在。目前,食品衛生平均不合格率仍達8%左右,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為7%,畜產品“瘦肉精”檢出率為1.2%。據對7萬多家食品市場檢查,發現不合格散裝食品19萬多公斤,病害肉40多萬公斤,假冒偽劣酒類案件9.5萬件。二是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缺失。總的看,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法律條款仍相對粗疏。食品很多都是鮮活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保鮮、貯藏等要求較高,應有相應的法律規定。此外,市場準入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辦法,但這項制度的實行尚缺少必要的支持。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還是靠行政管理,亟需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三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我國有食品質量標準近3000個,而與流通有關的標準僅有100余個,相比于生產和加工標準數量差距甚大,流通過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標準嚴重不足,即使食品生產質量合格,也難保不在流通環節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四是食品流通檢測及環保體系仍不健全。調查顯示,全國5萬多家食品零售企業中建立檢測中心的不足1%,全國2.6萬家農貿市場配有垃圾處理設備的不足1‰;消費者對任何一類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從總體看,掌握企業食品衛生質量的信用狀況難度仍然很大,很難起到消除信息不對稱,褒揚守信者,遏制失信者,追溯責任方,形成誠信經營氛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