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被高估波幅被低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8日 10:01 上海證券報 | |||||||||
"兩會"期間,GDP問題曾是社會各界反響非常強烈的話題。其實,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沒那么簡單。關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估計存在問題,工業增長速度的高估(由此造成整個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估)與服務業增加值絕對水平的低估,以及各省統計局估計的各省增長速度的加權平均大大高出國家統計局高估的全國增長速度等三點,恐怕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然而,問題是否到此為止了呢?對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我們確實經常聽到被高估的呼聲,但同時也有被低估的看法。在去年下半年對增長速度的爭論中,就包含著增長速度被低估的聲音。雖然這些呼聲缺乏有力證據,但它們均是出于人們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和景氣波動的直觀感覺,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 既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時被高估,有時被低估,那么,何時被高估,何時又被低估了呢?如果經濟不景氣時被高估,而經濟景氣時被低估,那么,增長速度的官方估計就有可能低估中國經濟的景氣波動。為了討論這一點,我們需要就增長速度把官方估計和其他估計進行比較(見附圖)。 此圖給出了關于中國經濟逐年增長速度的四種不同估計。一個是官方估計,其他三個估計分別是Shiau估計、Keidel估計和伍曉鷹估計。其中,官方估計是生產法估計結果;Shiau和Keidel估計均為使用支出法的估計結果;伍曉鷹估計則是把官方分行業估計中的工業增加值用伍曉鷹估計代替之后得到的。 此圖至少顯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首先,在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上,官方估計明顯要小于其他三個估計。變異系數是統計上衡量樣本變化大小的常用尺度之一,它是用樣本的標準誤差和樣本平均的比率計算的。1983年到2000年之間,增長速度的變異系數在不同估計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其中官方估計最小,為0.32;其他三個估計的變異系數遠遠高出官方估計,分別是0.55、0.43和0.48。從不同估計所顯示的同一期間增長速度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異上,也可以得出官方估計所顯示的經濟波動低于其他估計的結論。根據官方估計,從1978年到2000年,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發生在1984年,為15.2%;最慢的一年出現在1990年,為3.8%;中國經濟在此期間沒有出現負增長的年份。 與官方統計相比,其他三個估計所顯示的中國經濟景氣波動幅度要大的多。這一點在Shiau估計上表現的尤為顯著。根據Shiau估計,1983年到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是1994年,增長速度超過了20%;最慢的一年出現在1989年,增長率為-0.2%。根據伍曉鷹估計,2000年之后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非常高的,其中的2002年為13.1%,遠遠高出官方估計的8.3%。從趨勢上講,如果把伍曉鷹估計延伸到現在,其高出官方估計的幅度會更大。而這種高增長速度的估計,和人們對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感覺是相同的。 與其他估計值相比,官方估計相對高估和相對低估的時間是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地說,官方估計的增長速度高于其他估計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速度較低的時期,或者說經濟不景氣時期。圖中的1989年和1998年非常明顯。相反,官方估計低于其他估計多發生在經濟增長較快的年份,或者是經濟過熱時期。圖中的1994年或者1995年,以及2002年屬于這種情況。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做以下的推測。那就是,官方統計在不景氣時可能高估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而在經濟過熱時期可能低估了增長速度,最終結果是低估了中國經濟的景氣波動。應當說,這一結論具有較強的推測成分,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這里只是提出問題,供日常思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區間來看,根據下圖所用數據計算得到的某一期間經濟增長速度,官方估計仍然高于其他估計。以1982年與2000年為例,此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官方估計是10%,而Shiau估計、Keidel估計以及伍曉鷹估計分別為8.6%、8.3%和8.4%。這一點與以往對官方高估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認識是一致的,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那就是,官方對增長速度的估計在高估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又低估了中國經濟的景氣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