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政府惡性通貨膨脹的后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7日 13:16 Wind資訊 | |||||||||
"(一)發行屢創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時, 法幣的發行額是5,569億元(注:楊培新:《舊中國的通貨膨脹》,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60頁。),比1937年6月的14.1億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與以后的發行量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1945年底,法幣發行量已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10,319億元,與8月相比,幾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億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達331,885億元,在1946年的基礎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達6,636,946億
(二)物價瘋狂上漲。通貨惡性膨脹必然導致物價瘋狂上漲。抗戰結束后,上海重新恢復了領導全國物價的地位,上海的物價走勢較能代表戰后物價的總趨勢。與全國一樣,戰后上海的物價也經歷了一個短暫回落又急劇上升的過程。1945年8月, 上海的物價正處于瘋狂上漲的頂峰,物價指數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價突然下跌。同時,人們顧慮債務會在幣制改革中吃虧,一改過去借債囤貨、重物輕幣的風氣,紛紛脫貨求現,甚至貶價求售,物價更急劇下瀉,上海9 月的物價指數較8月下跌36.4%,黃金價格由中儲券1,400萬元跌至230萬元, 跌幅達83.57%,許多股票價格跌去2/3。但是, 這種下降趨勢只是曇花一現,10月以后,上海的物價指數迅即回升,12月已達88,544,比9 月上漲5倍。 步入1946年后,物價漲幅加大,12月物價指數為681,600, 較上年漲6.7倍;黃金每10兩市價從731,374元漲到3,164,680元,上漲3.33 倍;美元從1,390元漲至7,600元,上漲4.47倍;大米每石從7,625 元漲至62,333元,上漲7.17倍。1947年物價漲勢更猛,特別是2 月中旬黃金政策失敗以后,物價上漲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發生6次大漲風, 漲勢一次比一次猛烈,兩次漲風之間的間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價指數為10,063,000,比上年上漲13.76倍。至1948年, 上海物價則如脫韁的野馬,奔騰不止,漲風的間歇期也越來越短,從一個月縮短到半個月,再縮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個物價已呈瘋狂上漲的態勢。至8月19日,物價指數已達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漲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為配合金圓券發行,南京政府對物價、 工資實行凍結,即""八·一九""限價。""上海的批發商在官定物價公布后,便停止了營業""(注:張公權:《中國通貨膨脹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頁。)。公開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卻十分火暴,黑市物價上漲約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搶購風,人們見貨就搶, 甚至連錫箔、棺材也在搶購之列。在搶購風潮期間,四大百貨公司的存貨被搶購去2/3~3/4;綢布店的呢絨存貨被搶購一空,150萬匹棉布只剩1/5。據估計, 限價期間上海工商業的總損失約值金圓券(指初發行的金圓券價值)2億元。繼搶購風潮后,上海又發生了搶米風潮, ""一天達27處之多"",最后范圍擴展到一切可以充饑的食物(注:千家駒編:《經濟通訊》,1948年10月。)。強制執行了70天的限價政策,再也維持不下去了,11月1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放棄限價。 于是整個物價猶如決堤的水,一瀉千里。11月中旬,米價已從限價時的每石20元9 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關,上漲近100倍。其他各類物品價格也平均超過限價20多倍。11月物價指數比10月上漲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價已再現法幣崩潰前瘋狂上漲的狀態,4、5月物價已是天天上漲和一天數漲,5月米價最高每石3億元以上,金價每10兩430億元,美元8,000萬元。物價總指數高達36,366×10[11]的天文數字。 (三)通貨不斷貶值。通貨價值分對內、對外兩種。對內價值指貨幣在國內的實際購買力,對外價值則通常以黃金、外匯來度量。抗戰后中國通貨不斷大幅貶值,到后來基本失去了國內實際購買力。100 元法幣1937年可以買2頭黃牛,到抗日戰爭結束后的1945年只能買2 個雞蛋,1946年只能買1/6塊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買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買0.002416兩大米(每斤16兩),1949年5月只能買1粒米的千分之2.45。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通貨對內價值嚴重貶低,必然導致對外價值暴落。由于物價瘋狂上漲,貨幣實值持續下跌,受預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驅使,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資,人們還競相追逐黃金、外匯,引致對黃金、外匯的超額需求,價格遂盤旋而上,節節攀高。 物價飛漲、幣值日跌,貨幣逐漸喪失了價值儲藏和交換媒介的職能。人們拿到紙幣后,就象拿了燙手的紅薯盡可能馬上扔掉。""大街過三道,物價跳三跳""。人們在核算成本、利潤時紛紛改用米、金、銀、外匯等為單位,支付工資采用米、生活指數或者外匯。上海市場大宗交易,如買賣房屋、地產、機器,甚至頂房子,都以黃金計價,商品交易甚至蛻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