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祥/文
后現代管理階段的由來
企業管理演變的歷史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一是20世紀初以前的傳統管理階段,其特點是經驗型管理;二是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的科學管理階段,其特點是以泰羅的科學管理為代表,企業管理從經驗型走向科學化;三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到20世紀末的現代管理階段,其特點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出現了許多科學技術的新成果,運籌學、數理統計等方法的出現,特別是計算機的出現和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型復雜的重大工程的出現和跨國公司的發展等等,使企業管理走上現代化階段;四是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后,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界環境正在發生著巨大而激烈的變化,其本質性的變化是: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個國家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主體跨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和流通,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使企業的資源配置、產品開發、管理范圍、增長方式等都得從全球觀念出發;
——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讓信息變得更加無所不能,改變著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和組織管理流程,改變著企業間的聯系,改變著企業交易、合作、競爭等多方面,推動著企業營運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重塑經濟過程;
——顧客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彈性化等。這些本質性的變化引發出許多新的重大矛盾關系,從而使企業管理正在走向后現代管理的新階段。
后現代管理的主要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所謂后現代管理,是指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環境巨大變化的企業管理,其主要矛盾關系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和諧關系:
一、企業與市場。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認為,社會資源是由市場配置還是由企業內部組織配置,主要決定于資源的市場交易費用(即買賣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費用),企業邊界就是由于市場交易費用大于企業內部交易費用所確定的。而互聯網技術卻促使企業經營由實體一體化走向虛擬一體化,從而使得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化。它要求企業供、產、銷、服務等業務流程必須實行再造,組織結構必須實行扁平化和發展動態聯盟等。
二、人與自然。長期以來,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加速推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明進程。但與此同時,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日益嚴重,又大大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而,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走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兼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此,要求企業管理必須實施綠色化管理和生態經營,強化社會責任,走循環經濟道路。
三、資本與知識。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產要素的主體逐漸由資本向知識轉移,因而也引起管理的重大變革。企業產權結構中除貨幣資本外,知識資本逐漸強化,人力資本同貨幣資本一樣,也有權參與剩余價值分配。這樣,就使兩權分離的委托——代理關系的治理模式逐漸模糊化;同時,必須強調以人為本和員工自主管理,創建學習型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等。
四、還原與整體。泰羅學說以來的管理學在思想方法上一直受還原論影響,認為企業整體的性質可以還原為部分或低層次的性質,認識了部分和低層次,通過累加即可以認識企業整體或高層次,認為分工越細,效率越高。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說:“一開始,人們就教我們分析問題,把世界分成若干部分。這種方法看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復雜的工作和問題,然而,我們必須付出看不見的很大代價。我們不能看見我們行動的結果,而且在一個更大更全的總體中失去了聯系的固有方向。”總之,實踐證明,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企業的優勢和效果越來越取決于企業整體對環境的敏捷性和適應能力,因而,必須把企業作為一個生命體來看待,從還原論轉向整體論,強調企業內部整合以及同外部耦合互動,實行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把企業作為一個適應系統來研究。
五、均衡與非均衡。在當今時代,管理哲學正從重視“均衡”轉向更重視“非均衡”。唯物辯證法認為,管理實踐是充滿矛盾的動態過程,矛盾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因而,實施管理,應當有意識地對某些資源、環節、能力實行重點突破,要十分關注企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矛盾關節點,使企業運行經常處于不均衡狀態,激發企業在不斷解決不均衡中不斷挖掘潛力,使企業能力與素質不斷躍升到更高層次,不斷持續成長。這樣,就必須強調創新是管理的靈魂和動力,同時要不斷培育和變革企業的核心能力,等等。
六、績效與防范。泰羅學說以前,由于經營環境是穩定的,因而,管理不講防范,而是希望經營中不出問題,實行出了問題再去解決的方針;后來,隨著環境的變化,同時假定它的變化是可以預測的,因而,發展為實行以效率為中心的績效管理;現在,經營環境的特點是振蕩、隨機、突變,對未來的預測越來越困難,因而,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增加,防范管理就越來越重要。實踐證明,企業能否持續成長和長壽,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促進企業成長的因素;二是制約企業成長的因素。隨著環境不確定性的增長,使人們由過去比較重視促進成長因素,轉向對促進成長因素和制約成長因素并重,強調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在防范與績效之間尋求平衡。
七、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各國經濟互相滲透、互相依存,企業經營無國界。由于管理活動是受社會文化以及人們的價值觀、風俗習慣等的影響,因而,跨國經營必然存在著文化的摩擦與沖突,影響人們之間的和諧與管理效率。所以,跨國經營不僅要資本相融、智力相融,還要文化相融(包括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行為準則、思維慣性等相融),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不斷融合創新之路。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