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議:放開利率管制,調節資金供求平衡,抑制地下融資空間
商報訊 (記者馮秀英)“現在民間借貸受到越來越多需求者的青睞,特別是浙江、福建和廣東等民間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由于國有銀行服務滯后和民營銀行的空缺,使一些資金進入了地下錢莊或‘標會’。目前全國地下融資規模已達到1萬億元之巨。”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工商聯合會會長王鶴齡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提交的一份提案引起人們的關注
。
他說,中央財經大學對全國20個省市地下金融狀況進行了實地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地下信貸的規模目前已達7400億元至8300億元,占正規金融機構貸款業務增加額的比重將近30%。而花旗銀行一份研究報告也顯示,中國非正規資本市場大約為9000億元,將近銀行總存款的4%。這些資金主要用于企業自己投資或民間融資。由于大量資金從事地下融資活動,干擾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產生一系列負面效果。
王鶴齡認為產生地下融資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國缺乏為地方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體系,特別是為城鄉個體農、工、商、貿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和民營中小企業服務的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嚴重缺乏。銀行利率一直比非正式信貸市場的利率低50%—100%,在利益的驅動下,不少居民存款及民間資本流入地下金融,追逐更高的資金價值。
他說,地下融資造成大量資金在體外循環,其數量、運動方向不能準確了解、掌握,從而帶來了對國民經濟的預測、決策的困難,增加了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難度,甚至加劇了經濟過熱。同時,由于地下融資缺乏必要的金融法規規范,導致金融活動市場無序,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因素,其潛在的風險非常大。
他建議,應盡快明確對地下融資的監管職責,改革監管模式和監管理念,增強對地下融資的打擊力度和稽查密度,抑制地下融資的蔓延。加快發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擔保形式,為城鄉個體農、工、商、貿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和民營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他們的資金需求。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減少政府利率的人為干預,最終實現資金的市場價值。
只有逐步放開利率管制,通過利率浮動政策的杠桿,調節資金的供求平衡。這樣地下融資的空間將逐步縮小,走向消亡。
J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