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資購買股票和QFII驚人相似 是創新還是模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1日 15:00 證券時報 | |||||||||
近日,保險公司開始在A股市場下單。筆者注意到,作為機構投資者,保險機構與國內其它機構投資者及QFII的投資對象并無二異,主要將基礎設施類、資源及市場壟斷類、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上市公司作為投資對象。 作為一種投資策略,這種“模仿”本無可厚非,但從媒體透露的保險機構的首筆購買對象看,其購入的具體股票也與其它機構尤其是QFII的驚人地相似。
實際上,作為目前市場公認的高成長性的績優藍籌股,中興通訊、鹽田港、中集集團等股價已處于高位。在這個市場上,一只股票價值一旦被眾多研究機構、投資機構充分調查研究,大量持有,并被市場公認為績優藍籌股,且升幅巨大,這表明有關這只股票的信息已較充分地反映在其價格中,且維持目前價格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公司未來的贏利能力、成長性至少和歷史持平。但行業的興衰是有周期的,上市公司持續經營有大量非確定性因素,盡管其業績優良,成長性良好,但相對于其較高的股價,股票的投資價值是不高的,高位接盤的風險是相當大的。 投資機構的主要優勢,除資金之外就是研究能力。而研究能力的體現,決不是把別人的投資策略和投資品種簡單地模仿,而是發現一些目前市場價格與公司真正價值相背離的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投資對象。從一個較長的區間看,股票市場是有效的,因而這些公司股票價值終會有被發現的一天,屆時投資者便可獲取豐厚的收益。這種收益既是風險的補償,更是投資機構研究能力的價值體現。如果人云亦云,盲目從眾,成為跟隨QFII的“羊群”中的一員,那么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如何體現,其投資策略與中小投資者又有何異?市場風險如何規避,投資收益又如何得以實現? 在目前低迷的市場中,有不少股票已顯現投資價值。滬深股市已有近百只股票價格跌破或接近凈資產的價格。還有的股票因為長期買盤乏力,其相對價格相對于其成長性和公司未來的贏利能力具備有較高的投資價值。作為新入市的市場主力,為什么不能從中精選投資對象呢? 在中小投資者開始樹立價值投資理念的同時,國內一些投資機構的投資理念顯得不是很成熟。原因一是這些機構多為近年來新成立,經驗欠缺,借“他山之石”者多,創立自己獨有投資理念、策略、技巧的少。不了解價值投資的真諦卻往往打著價值投資的幌子,這也正是一些“戰略投資者”淪落為“戰略投機者”、甚至難以立足市場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