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看外資爭奪中國基金業市場份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10:30 上海證券報 | |||||||||
當外資開始使用股權收購的手段進入中國的基金市場,外資資產管理機構對中國基金業市場份額的爭奪顯然進入了另外一個層次。 由于目前中外合資組建的基金公司大多處于啟動階段,如果選擇實力領先的國內基金公司入股,在組建合資基金公司浪潮中曾經落后的外資巨頭完全可能憑借精心的資本運作而在市場份額的爭奪中后來居上。
德意志銀行正是這樣做的,如果其順利入股嘉實,結果將是產生一家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合資基金公司,這可能讓德意志銀行在邁出進入中國基金業的第一步時就處于領跑的位置。 考慮到中國龐大而且正處于迅速增長中的財富,其對資產管理服務的需求究竟意味著怎樣的商業機會,對這樣的商業機會又應該如何去估價,急于進入中國基金業的外資巨頭自然是心知肚明。 顯而易見,當收購的成本不再是外資機構斤斤計較的問題,類似的更多股權轉讓在未來繼續發生也應該是在意料之中,國內基金業的競爭將因此更加激烈。 國內基金公司引入外資股東的高潮折射出問題的另一個方面------面對新興合資基金公司的競爭,國內基金公司急于提升自己的實力,即使這種提升需要以股權的出讓為代價。 實際上,國內基金公司在這個問題上同樣顯得有些迫不及待。 由于涉及到產權,引入外資股東可能是國內基金公司所經歷過的最深刻的變化,我們有希望看到一個相互制衡的股權結構以及一個相互制衡的董事會,其結果是國內基金公司可能因此具備更加健全和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 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有望解決一些國內基金業的痼疾。例如,一個更加專業的董事會有望催生一個更加專業和獨立的經理人隊伍,國內基金經理頻頻更換的現狀可望發生變化,基金的業績可能因此具有更多的可持續性。 但是,考慮到外資機構的深謀遠慮,由外資入股國內基金公司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后續事件可能才剛剛開始。據了解,在已有的轉讓案例中,外資基本上都提出了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增持到49%的要求。在此之后可能的變化應該是更為有趣的一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