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 李連仲
和諧社會十人談(4)本報記者 柏晶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經濟時報: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您如何理解“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
李連仲: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而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來,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的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未來”利益。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群眾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愿望。這樣,我們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
中國經濟時報:“和諧社會”的提出,是否也是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如何處理好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矛盾的必然要求?
李連仲:現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綠色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候,該國家則進入了矛盾凸顯期,由于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加劇,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發展能夠很快上一個新臺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回來。
目前我們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和社會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它也完全符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李連仲: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一要堅持發展,發展是硬道理。二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要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二要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認真貫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由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本質規定所決定的。主要表現在:
第一,加快經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根本上說決定于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社會的發展首先決定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必定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繁榮和興旺,是需要經濟基礎來支撐的。只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只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從而實現我們黨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所以,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中,要防止因為強調各方面的全面發展而忽視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我們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來統籌協調各方面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第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社會主義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因為社會主義作為一種運動,是以人民為主體的、為人民謀利益的運動;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是以人民及其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社會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中,社會主義社會為每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創造出一個公平競爭、機會均等的機遇,使他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競相迸發,使他們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個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的和出發點。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要鼓勵人們依法經營,勤勞致富,先富帶后富,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堅持以人為本,就要為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要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切實保障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使人民當家有權,做主有位,特別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和執政理念,客觀上必然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在實踐中能否做到堅持以人為本是檢驗全社會是否實現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主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涵也是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全面是指空間各個方面都要發展,協調是指內部各個方面的關系彼此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可持續是指時間的延續,強調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和諧社會發展強調天和、地和、人和、己和,和諧創業,和諧安邦,和諧興國。它既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又是其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有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全社會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還面臨許多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您剛才談到“能否做到堅持以人為本是檢驗全社會是否實現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觀察現實,我們發現,下崗職工生活貧困,土地拆遷農民上訪,環境污染加劇,政府失信,群體性事件上升等等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有激化危險,這似乎與“以人為本”不適應。化解這些矛盾,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
李連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基礎上的,但是我國仍然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此階段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需要積極推進,它們自身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相互之間不協調等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發展。這些不利因素表現為:
在經濟方面。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
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產出、低效益的問題還仍然相當嚴重。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未來幾年人口總量仍將保持增長,勞動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去年全國約有4000萬失地農民,其中“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那些失地農民,已經成為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社會群體。農村貧困人口、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和貧困居民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問題亟待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礦產資源和能源特別是石油嚴重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尖銳,一些地方濫占用耕地和亂采挖資源的現象嚴重。
在分配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首先,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1984年為1.71:1,2003年達到了3.23:1。如果僅考慮貨幣收入,剔除農民收入中的實物部分,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將擴大為4倍多。如果考慮到城市社會福利方面因素的差異,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到6倍左右。其次,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達到14867.49元,浙江為13179.53元,廣東為12380.43元,而最低的為寧夏6530.48元,貴州6569.23元,甘肅6657.24元。再次,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拉大。據有關資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約為50%左右,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僅為1%左右。2002年中國總計8.69億儲蓄存款中的50%為不足10%的人群所擁有,社會財富呈現向少數人轉移的態勢。
在政治方面。如何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許多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立法工作還跟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實發展的要求,有的地方立法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片面反映部門利益的不正常現象。在執法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還有待于解決。一些領導干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還仍然存在。在決策中缺乏科學化、民主化程序,不深入調查研究,不廣泛聽取意見,不經專家論證,決策隨意性比較大,常常出現“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不正常現象。
在文化方面。首先,城鄉教育差距較大。全社會教育投資投在城市的約為3/4,而投在農村的不到1/4。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其結果農村學生輟學率較高,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遠遠低于城市。一些地方輟學率遠遠高于國家控制3%的標準,個別地方實際輟學率高達40%左右。其次,落后腐朽文化還有一定市場。在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許多農村,不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相信因果報應、命中注定、燒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風水等。
以上這些問題如不能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造成當前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出現問題、社會不和諧的原因是什么?
李連仲:我認為,除了傳統體制和發展模式累積的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實踐中背離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所造成的。背離科學發展觀要求,整個社會就難以和諧發展。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解決當前經濟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中國經濟時報: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怎樣堅持科學發展觀?
李連仲:這里涉及的內容很豐富,我著重談談經濟建設方面的問題。其核心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這包括:
1、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要協調產業發展關系。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特別是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大深化農村改革力度。二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發展道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產業的發展水平。三要增強關鍵行業和領域的控制力。要通過資產重組,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競爭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四要支持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健全技術研究開發體系,增強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
2、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緩解經濟發展中能源、資源約束的矛盾,需要盡快扭轉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切入點,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3、堅持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經濟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社會生活領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是價值規律,它要求平等競爭、等價交換。只有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社會資本才會朝著效率高的方向流動,從而實現資源最優的配置。市場經濟不會自發帶來社會公平,政府干預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手段。為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首先要通過合理的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使人民群眾享受基本的經濟公平。其次,還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全體社會成員都能比較平等的享有教育、工作就業、勞動創造和社會福利的權利,享有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利和法律保護的權利。在實踐中要積極創造既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又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體制和機制,讓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社會全體成員。
4、促進區域經濟協調互動、優勢互補,實現各地區共同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要積極發揮市場機制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根據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結合本地經濟特色,加強地區之間的經濟協作,促進產業在地區之間合理轉移。各地區要積極發揮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產業,逐步形成以市場為紐帶,以當地經濟為依托,互利互補的發展局面。
5、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人才,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注重發揮我國的市場規模、人力資源和社會環境等優勢,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首先,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推進貿易方式和市場多元化,積極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提高傳統出口商品的質量、檔次和售價,增加自由品牌的出口,限制資源型和高耗能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其次,要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把引進外資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結合起來,鼓勵外商投資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參與國企改組改造,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再次,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同國外的經濟技術合作,增強企業的技術和市場開發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推動更多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合作開發能源資源,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我國有競爭優勢的輕工紡織、家用電器、民用船舶、機電等行業以成熟技術和設備向新興市場轉移。要用好世貿規則,減少貿易摩擦,切實維護國家和企業利益。
除以上要求外,我們還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因為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發展條件。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包括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事業,健全和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協調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能力等等。
我們還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體制保障。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與體制機制不完善有直接關系。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化各項改革,形成一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既要敢于攻堅,又要兼顧各方,積極穩妥,切實把握好政策措施出臺的時機、力度和節奏,綜合配套,統籌協調,有機銜接,相互促進,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