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福勇
穩健財政政策下地方財政收支是否會收緊?和諧社會架構下地方財政的支出比例如何協調?原有的地方債務尤其是縣鄉債務如何逐步消化?一系列的問題擺在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面前時,一個共識是,地方財政最大的難點和壓力來自于供需矛盾擴大,這個擴大是指財政數額總量的供需矛盾擴大。
需求大于預算,財政力不從心
“穩健并不表示財政支出會減少,財政的總量支出每年都會增長,只是這個增長的速度與比例如何協調穩健的實施。”
作為手握一個直轄市地方財政大權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財政局局長馬千真并不因為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實施而覺得自己手中掌握的“錢袋子”日后會有所“節留膨脹”,相反讓她感覺到的是“我們最大的壓力還是供需矛盾”,“量化的說,比如我們要建立城市救助體系,這個救助體系國家原來有標準,但很低,現在這個方案出來了,需要增加很多投入,我們就寄希望于今年的財政超收。可是問題是,這些項目包括其它類似的很多項目在當年的預算里并沒有,但是具體支出卻會在今年的財政支出上顯現。”
馬千真表示,正是這種或隱性或顯性的支出數額是財政壓力最大的方面。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和平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歐成中對記者表示,現行的財稅體制的確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分稅制”改革初衷是保證中央政府有足夠財力“辦大事”,在這種“導向”影響下,省、市、縣都有集中一定財力的傾向,留給鄉鎮一級財政的大都是數額小而分散的零散稅源。減免農業稅、(除煙葉外)農業特產稅,使鄉鎮財政收入更加“枯竭”。二是“分稅制”實施時,各級政府承擔的事權責任并沒有嚴格界定,基層政府財權和事權不相匹配。有關方面的調查顯示,目前地方財政在公共產品上承擔的支出比例約達70%,而分配的稅收僅占45%左右。三是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補貼總量不足,平衡和調節落后地區綜合財力差距的作用非常有限。
地方財政的和諧比例支出仍需政策傾斜
馬千真同時認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對西部有影響,但西部省市仍希望中央能夠在一些口徑上向西部傾斜。因為中央在西部有很多大的項目,肯定需要政府投資。這些項目其實不只是所在各個省區受益,最后受益的是全國尤其是東部,比如西氣東輸項目。另外,由于國債項目有些調整,雖然國家對西部的百分比沒有減少,仍有40%,但是這40%中間仍然包括國家大的項目如西氣東輸等在內,實際上用于本地建設的資金不多。
當前來看,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對西部省市影響最大的就是“出口退稅”機制,馬千真希望中央在完善方案的時候能考慮到西部地方的承受力。
作為重慶市來說,馬千真表示,市一級財政中市里保留25%,75%向區縣一級傾斜,這75%就將用于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這個比例就可以說明,今后在財政支出上上一級應更多的支持下一級尤其是基層,解決其在財政供需上的矛盾。
歐成中建議,在解決財政供需矛盾與問題時,中央和地方要由稅收分享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稅種”分享為主,明確中央財政征收稅種和地方財政征收稅種,實現真正意義的“分稅制”。
統一鄉鎮政府的事權和財權。根據事權分配財權,上級政府承擔的支出不能轉嫁給下級,上級政府委托下級政府承辦的事務,應足額安排專款。應考慮農村義務教育放在縣級,由縣級以上政府財政承擔。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發展落后的地區要適當核減上解基數,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的總量,減少轉移支付的隨意性,杜絕“跑部錢進”的現象。
把削減鄉鎮政府債務作為考核鄉鎮干部政績的重要指標,對鄉鎮財政的債務,要全面調查,弄清歷史,摸清底數,分清責任,本著誰受益誰負擔、誰借債誰償還的原則,給予消化,實現新債不生,舊債遞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