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穎/文
春天氣息到來時,又是兩會進行時。
去年的兩會是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熱烈聲浪中召開的,今年又出現了一個同樣熱烈的新話題:“和諧社會”。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終目標無外乎就是建立一個和諧社會,因而
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正是去年的繼續。
近年來,中國由于發展不均衡、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等原因,不和諧音已有顯現,甚至制約了經濟發展。因此,有識之士越來越認識到,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當務之急,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才是中國長期持續發展的基礎。
從經濟發展來看,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期,經濟的規模和速度、工業結構以及高耗能、強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使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面臨著巨大壓力:一方面是能源和資源的緊缺;另一方面卻是驚人的浪費,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也幾乎是視而不見。經濟發展付出了過于巨大的環境代價。
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建立在對環境、資源掠奪性、毀滅性的基礎上的發展則無疑是短命的。
“環保風暴”驟起,拋出了一個我們不得不直面的現實問題——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我們創造了經濟神話,而與之伴生的是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的危機。叫停一個項目的損失可能有十幾個億,但不叫停的后患將會有幾十個億甚至無法估量。我們的環境和資源的承受力還有多大?我們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開發的良性循環?我們究竟能不能與有限的環境和資源和諧相處?
“環保風暴”也的確刮醒了不少企業。這次參加兩會的不少企業家代表、委員都在會議上提到了企業的守法自律。可喜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及和諧社會要求的方針政策、行動和措施走向前臺;強化環評的“一票否決制”有效的配合了宏觀調控;發展循環經濟、推行綠色GDP、將環保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等理念、意見逐漸走出理論探討務虛的階段,逐步走向生動而具體的實踐;生態省、循環經濟試點、環保模范城市、生態示范區、生態工業園、環境友好企業、綠色社區建設等層次多樣、豐富多彩的試點正成為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出發點,快速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公眾文明素質、改善環境質量的典型和樣板。不少企業根據自己的特點還創造出了別樣的循環環境經濟模式。
有政府的政策引導,又有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更重要的還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春天到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