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視點] 稀缺--上市公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08:01 上海證券報 | |||||||||
隨著保險公司不斷下單A股市場,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序幕已經拉開。從已公布的保險資金首批買入的股票來看,具備資源壟斷性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化公司成為其首選。保險資金的投資喜好并不只單純以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作為衡量標準,一些行業周期性不明顯的、未來仍具備強大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成為其選擇的對象。 與幾年熊市行情相比反差強烈的是,滬深股市正有一批高價藍籌
雖然目前A股市場的股票數量及容量不斷增長,但是能夠持續穩定給投資者豐厚回報、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行業壟斷性強、具備國際競爭力,同時具備強大發展空間的上市公司數量卻很稀缺。而社保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及QFII等機構投資者數量及入市資金規模的不斷擴張,使資金與可供積極投資持有的品種之間出現了暫時的失衡,失衡的結果就是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屢創新高,市場兩極分化的現象日益突出。那些在行業中缺乏競爭力,公司治理結構不善,歷史上給投資者回報不佳的公司被市場主導力量逐漸邊緣化的特征愈來愈明顯。市場已在悄無聲息中開始其結構蛻變,對上市公司的估值及其市場定價正全面與國際化估值相吻合。 資本的主導作用決定了資本市場的話語權。 A股市場正從以往的大戶并不在乎上市公司基本面聯手做莊操縱股價的初級階段,向大型戰略型機構投資者依據上市公司基本面為投資主導的方向過渡。在這場深刻的市場化變革中,資金實力已不是最關鍵的勝敗因素,投資理念與戰略思路能否引領全體市場參與者的共鳴才是至關重要的。 以往市場炒作過的種種關于美好故事的題材其最終要對投資者說的無非就是公司業績會有突破性的"增長",那么現在既然市場已有一批不用去想象而業績每年保持穩定增長的品種,資金為什么不流入到這類"白馬"中,而非得去博什么題材呢?在合規資金直接入市渠道紛紛被貫通的市場格局下,稀缺的品種可能會愈發變得稀缺起來,股價的分化也可能愈發嚴重,這就是真正的市場化無形之手在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