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工業經濟運行形勢及2005年展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9日 14: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2004年,福建省工業按照省委、省政府對經濟工作的部署,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克服煤電油運瓶頸制約帶來的困難,發揮比較優勢,全省工業經濟實現了速度與效益的同步增長,運行質量穩步提高,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2004年全省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532.68億元,增長15.5%,占GDP的41.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達53.0%,拉動GDP增長6.4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一、2004年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㈠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 ⒈工業生產總量躍上新臺階。2004年,全省國有工業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上年高位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自6月份當月完成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500億元后,下半年當月完成工業總產值都在500億元以上,12月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639.3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431.19億元,增長26.6%。實現工業增加值1845.78億元,增長23.5%,比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水平高8個百分點。 ⒉工業生產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有所提高。穩定性表現在今年以來工業生產較為平穩,趨于穩定,呈現出在一個較快速度平臺上運行的態勢。一季度增長25.3%、上半年增長27.7%、1-3季度增長27.3%,全年增長26.6%。季度增速均保持在25%-27%之間。協調性表現生產增長與用電量增長趨勢一致,一季度工業生產增長25.3%,工業用電量增長20.9%,上半年工業生產增長27.7%,工業用電量增長18.1%,前三季度工業增長27.0%,用電量增長21.3%,12月末工業增長26.6%,用電量增長23.5%。 ⒊重工業帶動作用成效顯現。2004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完成總產值3476.60億元,增長25.2%,輕工業完成總產值2954.59億元,增長28.3%,增速快于上年同期3.4個百分點。輕工業增幅比重工業高3.1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的54.1%,對全省工業生產增長貢獻率達到51%,拉動工業經濟增長13.6個百分點,繼續保持主導地位,表明福建省進入了重化工業快速增長的新階段,標志著福建省工業結構正在穩步升級,重工業對全省工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⒋各設區市增長水平差異較大。全省九個市工業經濟增速均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但各市間增長差距較大,不均衡特征明顯。增幅最高的漳州市達44.1%,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7.5個百分點,最低的三明市僅為18.1%,比全省平均水平慢8.5個百分點,高低相差26個百分點。 ㈡工業結構在調整中趨于優化 工業結構的調整涵蓋了各行業、各地區以及企業產品的市場投向等。 ⒈技術含量相對高的產業在全省工業中所占的份額進一步提高。2004年福建省高技術產業迅速成長壯大,實現工業總產值1377.75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1.4%,同比增長40.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7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達31.8%,拉動全省工業增長8.5個百分點;高技術企業產銷銜接、出口交貨值均好于全部工業。高技術企業全年完成銷售產值1354.65億元,同比增長31.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產銷率為98.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2個百分點;完成出口交貨值788.17億元,同比增長45.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 ⒉企業的聚集程度進一步提高,工業園區已成為全省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2004年工業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已達2846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26.8%,完成總產值2663.21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1.4%,比去年同期增長3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48.7%,拉動全省工業增長13個百分點;工業園區企業產銷銜接、出口交貨值均好于全部工業。2004年工業園區企業完成銷售產值2588.66億元,同比增長31.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完成出口交貨值1313.43億元,同比增長41.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 ⒊工業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三資”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最大。近年來,福建省在做大做強工業的目標帶動下,大力支持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加大了國有企業資產重組、聯大靠強、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工作的力度,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國有企業的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各種經濟類型均保持了較快增長,國有、集體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01.84億元和186.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和8.2%。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50.85億元,增長31.7%;“三資”企業完成總產值3995.00億元,增長26.8%,對工業增長的貢獻最大,為63.3%,拉動工業增長16.9個百分點。從所有制結構來看,國有、集體企業的比重下降,由上年末的11%下降到9.1%,股份制、三資的比重則不斷上升,二者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上年末的85.3%上升到88.5%,比上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多保持快速增長。工業企業緊緊抓住消費熱點,生產適銷對路產品,以滿足生產、消費的需要,在統計的285種主要產品中,有74.4%的產品產量保持增長,增幅在20%以上的占42.1%。在全部能源產品中,除水力發電(下降18.2%)外,其余的如原煤、火力發電、原油加工、液化石油氣、焦炭等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日用輕紡產品大多保持增長,增長較快的有食用植物油、罐頭、碳酸飲料、紗、棉布、服裝、皮鞋、家具、照相膠卷、合成洗衣粉、牙膏、日用塑料制品等,增幅均在20%以上;在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建材企業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生產,保證市場需求,水泥預制管樁、大理石板材、花崗石板材、釉面磚、墻地磚、衛生陶瓷、日用陶瓷、線材等均保持增長;高新技術產品方面,電子產品中的移動電話機、微型電子計算機、顯示器、激光視盤機、微波爐、家用電熱烘烤器具、筆記本電腦等產量的增長均在兩成以上。 ㈢工業運行質量穩步提高 2004年,福建省工業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實現了速度與效益的同步增長。 ⒈整體運行質量提高。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綜合效益指數為155.20,同比提高4.96個百分點,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點。列入考核的七項指標中,總資產貢獻率、資本保值增值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比分別提高0.04、0.60個百分點和12.0%,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同比加快0.1次,資產負債率下降0.5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則比分別下降0.31和0.22個百分點。國企表現突出,綜合效益指數高達191.00,同比提高21.0個百分點;股份合作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等的綜合效益指數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比分別提高13.8、5.5和4.82個百分點。全省9個設區市,除南平市外,其他各市的綜合效益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龍巖、福州和泉州綜合效益指數提高較快,分別比上年提高10.52、7.83和7.44個百分點。 ⒉企業盈利水平繼續提高。2004年全省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0.64元、增長23.8%。各經濟類型工業中,“三資”工業、國有工業、股份合作工業、集體工業的盈利水平均有較好的表現。全年“三資”工業、國有工業、股份合作工業和集體工業實現利潤總額分別為243.50、23.75、2.71和7.77億元,比上年增長28.1%、27.9%、27.6%和14.4%。 從行業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的盈利增長最快,利潤增長分別達9.5倍、155.9%、147.1%、74.2%和59.5%。企業的盈利水平也趨于集中,主要分布在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行業及能源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五大行業的利潤總額合計為170.67億元,占全省工業盈利總額的48.6%。 與此同時,工業企業向國家繳納的稅金增長較快,2004年全省工業上交稅金194.09億元,增長13.9%。 ⒊工業的融資能力提高。2004年全省工業的財務費用支出為73.34億元,增長11.8%,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其中利息支出58.03億元,增長9.1%,扭轉了上年負增長的態勢。負債總額的增長也反映了企業借貸的增長,2004年全省工業負債累計增長16.9%。 ⒋對勞動力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企業對勞動力資源利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吸納勞動就業人數增加,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共吸納就業人數245.81萬人,增長15.0%。其中迅速發展的民營工業在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就業人員數萬面格外引人注目,民營工業多屬勞動密集型工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發揮較大的作用,2004年全省民營工業企業吸納從業人員223.96萬人,增長16.6%,增幅較同期全省增幅高1.6個百分點,比上年多吸納31.90萬人。二是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提高,2004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為7.65億元/人,增長12.0%,增幅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㈠工業經濟結構演進與重化工業階段耦合是其深層次原因。分析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不能不著眼于其所處的宏觀背景。2003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工業化演進到重化工業階段。這一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投資品需求強勁,拉動以提供投資品的工業行業快速增長;這一階段另一個顯著特點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急劇膨脹,而資金密集型產業對規模經濟有嚴格的要求,這一點正與福建近幾年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規模的舉措相一致。這兩點共同作用,推動了福建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 ㈡快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推動。在國家持續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作用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盡管今年以來宏觀政策開始調控,但投資增幅仍居高不下。2004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幅增長,有力地推動了相關工業類產品的需求,特別是對基建類重工業產品的需求。與此相應,工業投資增幅也不斷提高。各地圍繞三大主導產業,改造傳統優勢產業以及培育產業集群,做好重大工業建設和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從而推動了工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全年全省城鎮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573.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2%;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8%,比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投資對工業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化,技改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產業素質得到不斷提高,為工業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奠定了一定基礎。 ㈢內外環境向好,內銷及出口均高速增長。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銷售產值6270.66億元,增長29.1%,增幅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內、外銷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內銷產值4036.55億元,增長26.4%;工業品出口交貨值2234.11億元,增長34.2%,它們對銷售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9.7%和40.3%,各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7.4個和11.7個百分點。 消費市場結構的變化,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消費市場廣闊,內需潛力巨大,一個微小的需求乘上中國13億人口,就形成了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大市場。由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購買力的不斷增強,消費熱點由家電變為電腦、住房、汽車從萬元級邁上了十萬元級的臺階。由此推動工業生產規模擴大。光通信設備、汽車、房間空調器、鋼材等產品大幅增長。 在出口方面,受全球經濟復蘇的影響,鋼材、有色金屬、建材、電子及傳統特色等產品國際市場活躍,全省相關行業出口增長強勁。1-12月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出口交貨值分別為14.15億、8.48億元和113.33億元,分別增長70.0%、37.7%和36.8%。家具、農副產品、化纖、紡織、服裝、電子及通信設備和電氣機械及器材等傳統出口行業繼續保持較好增勢,其中,家具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出口交貨值分別增長30.5%、53.0%、67.2%和30.8%;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出口交貨值分別增長58.7%、59.9%和45.5%;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出口交貨值分別增長48.3%、33.8%和19.8%。 ㈣主要行業和產值前百家企業拉動作用顯著。37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5個行業均保持了增長,其中生產增幅在30%以上的行業有12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電力、農副食品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塑料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12個完成產值超過200億元的行業共完成總產值4604.31億元,增長27.8%,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1.6%,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4.6%,拉動工業增長19.8個百分點。 產值前百家企業發展勢頭較好。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以產值排序的前100家企業,累計完成現價產值2384.97億元,增長25.4%;實現銷售收入2323.40億元,增長27.6%;創利潤總額158.48億元,增長22.7%。其現價產值、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7.1%、37.4%和45.2%,這三個指標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分別為36.3%、34.9%和43.5%。大企業對全省工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㈤三大主導產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電子、機械、石化等三大主導產業平穩增長,2004年三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01.37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6.7%,增長27.7%,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9.3%,拉動全省工業增長13.1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工業一直保持龍頭地位,全年完成總產值1207.66億元,增長4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8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達29.4%,居各工業行業之首;機械裝備業完成產值1002.71億元,增長17.7%;石油化工業完成產值790.99億元,增長18.9%。三大主導產業產銷銜接,2004年完成銷售產值2931.11億元,產銷率為97.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6個百分點。其中電子、機械、石化工業產銷率分別為98.49%、96.36%和98.04%。三大主導產業完成出口交貨值快速增長,2004年共完成出口交貨值1242.1億元,增長40.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高達48.3%,機械、石化工業出口交貨值則分別增長37%和24%。 ㈥福州、廈門、泉州三市的領跑帶動作用顯著。福州、廈門、泉州三市緊緊抓住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外向型經濟和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機遇,為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這三個市積極調整工業經濟結構,加大企業改革、改組和改制力度,著力培育和造就骨干企業和重點產業,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福州、廈門、泉州三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現價產值4853.06億元,占全省工業的75.5%,增長27.8%。完成銷售收入4503.34億元,占全省工業的72.5%,增長29.1%;創利潤總額236.76億元,占全省工業的74.5%,增長26.6%。三市工業現價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的增量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9.7%、70.6%和81.5%,三市對全省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起到了領跑帶動的重要作用。 三、工業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4年,全省工業經濟總體上保持快速穩定的增長態勢,速度、效益都有新的提高,但工業生產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和困難。 ㈠煤電油運等傳統瓶頸凸現,成為制約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煤炭方面。福建省煤炭資源比較缺乏,全省用煤量的60%要由外省解決;電力方面,福建省電力結構中水電所占比重將近一半,來水對福建省的供電能力影響很大,2003年以來由于持續干旱,造成電力缺口增大,2004年尤顯突出。全年全省實際限電達到18.2億千瓦時,電力供應形勢較為嚴峻。運輸瓶頸是另一個老大難問題。雖然由于這幾年福建省公路建設突飛猛進,運輸矛盾有所緩解,但福建省原材料、能源主要依靠省外調入,鐵路、水路運輸制約瓶頸再次突顯出來,有相當一批企業陷入有市場無運力的困境,產成品庫存急劇上升,資金周轉出現困難。 ㈡融資困難,資金供給緊張,制約企業生產經營。國家實行收縮銀根的宏觀調控政策,資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銀行商業化以來,效益好的企業資金供給較為寬松,但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融資能力下降,貸款難、擔保難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因此發展后勁不足。據省企調隊統計資料反映,四季度企業融資指數為97.70,雖比三季度上升1.6點,但仍在不景氣區間運行。此外,兩項資金占用居高不下在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表現得尤其嚴重,企業之間賬款相互拖欠,產成品占用過多的狀況得不到根本改觀,更使企業的流動資金捉襟見肘,也是企業生產正常運作的一大障礙。12月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應收賬款凈額高達792.8億元,增長25.8%。 ㈢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工業增長乏力。受全國汽車生產形勢的影響,2003年工業經濟總量排第四位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全年完成產值比上年下降7.8%,生產汽車5.85萬輛,下降32.6%。2003年工業經濟總量排第七位電力行業完成總產值只增長14.4%,完成發電量659.64億千瓦時,增長8.0%;三大主導產業中,機械裝備業完成總產值增長17.7%,石化工業完成總產值增長18.9%,都低于全部工業的增幅;產值前百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84.9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7.1%,增長25.4%,比上年增速回落6.8個百分點。在這百家工業企業中有16家企業產值增幅比上年下降,有66家產值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要行業、主導產業、重點企業出現增長乏力或負增長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㈣產銷衡接情況不夠理想,產成品資金上升較快,部分行業產銷率下降。2004年,工業產銷衡接情況不夠理想,全年12個月中,1-8月各月的產銷率均在97%以上,9月份以后上升到97%以上,全年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7.72%,比上年下降0.22個百分點。說明企業在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銷售并沒有同步跟上,產品庫存上升,資金積壓。全年企業產成品資金占用305.19億元,比上年上升27.6%。 在大類工業行業中,有19個行業產銷率低于上年同期,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的行業分別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降3.92個百分點)、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降3.26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降2.88個百分點)、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降1.75個百分點)、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降1.49個百分點)、家具制造業(降1.47個百分點)和造紙及紙制品業(降1.02個百分點)。 ㈤原材料燃料價格持續上漲,虧損企業虧損額大幅度上升。目前,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但是由于工業消費品基本上處于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企業不可能把增加的成本完全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因此相對于成本提高而言,產品的銷售價格提高幅度要小,從而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2004年福建省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2.6,能源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113.3,兩者倒掛10.7個點,工業品價格仍呈“高進低出”的格局,工業品價格這一走勢使企業生產成本逐步上升。全省工業產品銷售成本和銷售費用合計5479.32億元,增長30.9%,增幅高出產品銷售收入0.8個百分點,成本和費用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88.2%,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中小企業贏利能力面臨考驗。目前全省工業企業利潤升幅大,主要是靠龍頭企業的拉動。2004年,全省利潤超過5千萬元的89家企業共實現利潤214.18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的61.1%,增長33.2%,拉動全省工業利潤增長18.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和下游產品生產企業由于生產成本上升,贏利能力受到削弱,部分企業轉為虧損。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虧損企業1846個,比上年增加15.8%,虧損面17.7%,虧損企業虧損額33.63億元,比上年增虧43.9%。 四、2005年工業發展對策建議 展望2005年,福建省工業經濟的發展將面臨著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 ㈠從國內環境看 一是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描繪了2005年的經濟工作圖景,國家實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億元,增加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引導金融機構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繼續增加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和重點建設資金;二是目前經濟運行正處于上升期,三大需求共同作用的趨勢增強,投資能夠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仍將保持較高增幅,經濟增長的潛能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和發揮;三是隨著科學發展觀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貫徹落實,有利于促進福建省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投資效率與經濟增長的質量將不斷提高;四是供給支撐能力有保障,糧食及其它農副產品生產將穩定發展,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服務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福建省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能夠支持經濟較快發展;五是區域工業基礎條件日臻完善。多年來福建省堅持改革創新,立足多種所有制經濟活躍的企業基礎,依托遍布各地的專業市場和營銷網絡,積極發揚勤于勞作、勇于拓展、善于經營的人文精神,充分發揮產業比較優勢,工業發展較快。工業經濟活力不斷增強。特別是90年代以來大范圍、大力度的企業改革和改組,進一步激發了工業經濟活力。廣大企業能對宏觀經濟形勢作出靈敏反應,能按國內外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節奏和市場拓展方向,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不斷搶占市場份額。這是國內外市場基本相同的大環境下,決定區域工業增長水平的關鍵因素。 ㈡從國際環境看 2004年以來世界經濟明顯復蘇,美國、日本、歐盟三大經濟體增長加快,這對于福建省非常有利。據有關國際經濟組織預測,2005年世界經濟增速會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美國、歐盟、日本和亞洲等我國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還會保持增長態勢,國際貿易繼續擴大,國際投資依然活躍,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比較有利。 在看到有利因素時,還要認識到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矛盾的制約依然存在,成為阻礙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原因:一是電力、能源和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依然突出,仍將會對明年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不利影響;二是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尚未根本緩解,又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矛盾。特別是工業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企業成本壓力增大,部分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不良后果開始顯現;三是從長期看,國際經濟波動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期石油價格高漲的負面影響尚難估量,國際貿易摩擦有加大動向。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對企業預期帶來一定陰影。 保持工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意義十分重大,福建工業既要認清自身的不足,也應該有足夠的信心繼續保持在全省經濟中的地位,當務之急是要把握工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進一步加速調整結構,在產業的高度化和高效化方面創造優勢,增強福建省工業的競爭力。為此,提出2005年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㈠搶抓機遇,乘勢調整。福建工業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既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擰住結構調整不放松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國工業化進入重化階段,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到來的宏觀原因。后者對福建省來說是難得的歷史機遇。機遇難得,稍縱即逝。面臨這一機遇期,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現產業發展新突破。要繼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科技成果和專利產業化;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進一步提高工業更新改造投資額的比重;同時廣泛運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㈡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以深化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壯大骨干企業規模,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推動民營工業加快發展,提高民營工業產值的比重。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間資本投入到工業發展中;出臺有關政策,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積極扶持民營工業的發展和做大做強,推動其快速發展,使其成為福建省加快工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㈢盡力緩解能源和交通制約。著力克服“電荒”,強化電力運行和需求側管理,抓好有序用電,努力采購省外電,運用價格杠桿調節供需矛盾,確保在嚴重缺電情況下全省供用電局面基本穩定。要密切跟蹤分析國際油價走勢,認真研究對策。統籌安排好重點物資運輸,尤其是千方百計保證電煤及時運輸;把治理公路超限超載與規范公路收費結合起來,降低企業運輸成本,提高運輸通達效率。 ㈣加強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和協調,重視解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新問題。堅持有保有壓,對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及時提供必要的流動資金貸款,尤其是幫助成長型中小企業解決貸款難的矛盾;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有利于調整結構的項目,積極給予支持。 ㈤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狠下功夫。堅持走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環、少排放的經濟發展新路,著力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的現代發展模式,緩解日益加大的資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 一是大力促進清潔生產。重視按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來謀劃經濟發展和結構優化,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產業和企業發展。廣泛推行清潔生產標準和措施,強化清潔生產的監督管理,抓好清潔生產示范試點和綠色企業創建工作,促進區域性、行業性清潔生產的實施。堅決執行環保法規和標準,強化企業環保管理,加快實現環保戰略從末端治理為主向生產經營全過程預防為主的根本轉變。 二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源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全面節約使用各種生產要素,降低經濟增長的成本和代價,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水平,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突出抓好以節電為重點的節能工作,完善節能管理監督體系和節能技術服務體系,著重抓好主要用能單位的節能降耗。 ㈥加強監測分析,準確把握經濟運行走勢。一是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術,跟蹤國際、國內市場動態變化,準確把握投資、進出口、消費、金融等宏觀經濟形勢可能對福建省工業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二是要加強工業經濟運行的動態監測監控,分析現狀,把握趨勢,做到心中有數,要及時掌握重點行業運行動態情況、重點企業的生產經營、主要產品價格的動態變化,通過對主要行業、重點企業、主要產品的動態變化跟蹤分析,及時發現運行中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超前研究應對措施,提出對策和建議,增強經濟運行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努力提高駕馭和調控全省工業經濟運行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