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調查為何總忽略農民
鄧伐檀
新聞點擊:中國人如何看美國,如何看美國人和中美關系?近期,有媒體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和專業調查公司的幫助下,就此進行了民意調查,并公布了調查結果。盡
管該媒體發布的報道聲稱,他們這次是“做了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民意調查”,但實際上,他們調查的只是中國5大城市的部分居民,卻根本沒有調查過任何一位農民。
評:這次調查是否真稱得上“嚴格意義”,值得商榷。在當代中國,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總數中所占比例遠遠大于城市人口。所以,僅僅5個城市部分居民在調查中表達出來的民意,并不足以真正代表包括廣大農村居民在內的“中國人”。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這種只調查部分城市居民、調查結果卻被說成是整個“中國人”的民意調查,并不鮮見。日前,上海一家媒體和復旦大學、神州調查公司等合作,開展了“今天我們怎樣過春節”的全國30個城市抽樣調查,也將農民排除在外。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曾經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本來只是顯示有58.2%的中國城市居民對目前的收入水平感到滿意,但某些媒體在報道時,則聲稱是“逾半中國人滿意當前收入”。58.2%的中國城市居民就代表了“逾半中國人”,超過8億的中國農民居然“人間蒸發”。
在當代中國,不僅農村人口占了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而且,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巨大的城鄉差異,農民在現實生活水平上遠遠落后于城市居民,在觀念上也與城市居民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僅僅對部分城市居民進行調查,忽略農民的聲音,是難以真正了解所有“中國人”的民意的。以上面提到的所謂“中國人關注的十大焦點”的調查為例,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10個城市居民最關注的事情包括:通行英語教學、攻克艾滋病、普及私車等。顯然,這些被關注的所謂“焦點”,是否也是中國農民最關注的焦點,很值得懷疑。在當代中國,大多數農民所關注的恐怕不是所謂“普及私車”等問題,而是如何為孩子交學費、怎樣不再為看病發愁、如何能夠不買到假種子、假化肥等。
在民主意識越來越高漲的當今時代,各種各樣的民意調查層出不窮。“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難以真正了解民意。但是,調查也必須實事求是、講究科學。不顧事實,刻意炒作,把僅僅代表部分城市居民民意的調查結果說成是代表所有“中國人”的民意,這勢必會對公眾形成誤導,不僅不是對民意的尊重,反而會有操縱民意之嫌。更重要的是,這些調查將廣大農民排除在外,完全漠視農民的欲求,不能不說是對廣大農民的歧視。難道,農民的聲音就不屬于“民意”嗎?他們的想法就不值得重視嗎?
《中國青年報》
如此收支清單
年掙七千,教育花六千
馬國川
新聞點擊:近日,媒體報道了安徽省濉溪縣一名普通農民王傳永2004年的“收支清單”:8畝地種一季小麥、一季黃豆,扣除買化肥、農藥的費用和一家人的口糧,一年現金收入4100多元人民幣,農閑外出幫人打工賺回3000多元,為3個孩子教育支出6000元,電費和其他生活開支1000元。
評:這份“收支清單”提醒人們,農民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一些媒體在報道農民的收入增長時,只計算他們的收入賬,卻很少計算他們的支出賬。如果只計算計算收入賬,而不計算支出賬,就不能真正反映農民的經濟情況,會掩蓋許多問題。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農民收入增長觀,在測算及上報農民收入增長實績工作中,一定要側重農民實際收入水平和實際生活水平。
在這份“收支清單”里,6000元的教育支出,使已經增收的農民家庭也只能勉強維持家里的收支平衡,根本沒有任何的富余錢。在城里人習慣了看電影、唱卡拉OK、泡吧、旅游時,這份“收支清單”上沒有一毛錢的文化開支。更令人憂慮的是,假如這位農民家有人不幸患病或者有其他突然情況,就意味著這個農民家庭要背上債務。
這份“收支清單”深刻反映了農民的教育負擔何其之重,沉重的教育負擔時時威脅著這個農民家庭,隨時都有重新墜入貧苦的危險。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在農村隨處可見的一條標語。然而,日益高昂的教育成本,正使一些農村孩子上不起學或面臨輟學的境地,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因教致貧”的現象。吉林省農調隊的一份調查顯示,全省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而農村人均教育消費支出則增長25.8%。農村家庭子女教育費用支出成為家庭的最大支出,教育開支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新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經濟發展思路,公共財政更多補貼扶持農村基礎教育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明確政府是義務教育的投資主體,教育投入應多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唯有如此,才能讓農村的孩子不再輸在起跑線上。
《人民網》
《市場報》 (2005年03月08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