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5%到8%:宏觀調控新課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7日 15:00 證券時報 | |||||||||
預測機構集體低估中國增速 2004年中國經濟發展是極不平常的一年。有人形容為“驚心動魄”和“有驚無險”,溫家寶總理也曾說過,2004年經濟穩定發展對政府宏觀調控的考驗不亞于2003年“非典”的考驗,這足以說明2004年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關鍵、不同凡響。
1月25日,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了2004年主要經濟指標,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比上年增長9.5%,這一結果令許多中外機構和專家感到意外。摩根大通認為,2004年中國GDP增長9.5%,比市場預期的要高得多;雷曼兄弟認為,中國GDP增長率在第三季度降至9.1%之后,第四季度意外地反彈到9.5%,遠高于預期(市場均值為8.9%);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也認為,9.5%的增長與市場預期相比還是顯得偏高。 經濟增長是實實在在的,那么,為什么市場預期普遍低估了經濟增長呢?2004年初,國內機構和專家對2004年中國GDP增長的具體預測值并不統一,但預測的范圍都在8%-9%之間,絕大多數預測都在8.5%左右。如雷曼兄弟預測為8%,亞洲開發銀行預測為8.8%,德意志銀行預測為8.8%,法國巴黎百富勤預測為8-8.5%,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預測為9.1%,國家信息中心預測為8.5%,商務部預測為7.5%,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為8%。除上述機構以外,國內許多學者也對2004年經濟增長速度進行了大膽預測,如劉國光、王洛林認為,8.5%的經濟增長率是正常的;劉世錦認為,可望增長8.5%;樊剛認為,有望穩定在8%-9%;林毅夫認為,增長在8%或者高一點;顧海兵認為,可達9%左右。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去年初推出的專家特別調查表明:35%意見認為2004年增長率比2003年高;25%認為可能走低;40%認為持平。預計增長8%-8.5%者比例較大,最高預測值為9%左右。 中國的市場經濟還是初級階段,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還很多,準確的經濟預測確實很難。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并不平穩,非市場因素對經濟的影響仍很大,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04年的宏觀調控,這種影響恐怕很少人能預測得出來的。另外,中國很多機構對經濟預測并不重視,沒有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沒有建立科學的行為函數,有的經濟預測是加加減減得出來的。當然,市場預期與實際結果差距較大,極有可能與我國年初的國民經濟計劃指標的引導有關。2004年中央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7%,并稱這既考慮了保持宏觀調控目標的連續性,也考慮了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實際條件的銜接,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這也有利于引導各方面的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財力、物力用在社會發展和加強薄弱環節上。這一表述可能引導了很多人對經濟增長的預測。如果我們的預測真正以經濟增長7%為基礎,那么,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理解中央確定經濟增長7%的真正含義。 四大指標喜中有憂 2004年的宏觀經濟,最難預測的就是宏觀調控的影響。絕大多數機構和專家認為,由于2004年2月份后,宏觀調控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宏觀政策基本上是一種緊縮的政策,所以全年的經濟走勢必然是前高后低,特別是4月“鐵本”事件后,投資增長出現了大幅度下降,不少學者開始談論“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問題,對于2004年四季度經濟增長的反彈,很多人感到出乎意料,也想不明白。事實上,在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都有所回落,但是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有了增長,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貿易與餐飲、交通運輸郵電和其它服務業增長比較快,導致了四季度GDP出現了明顯的回升。 有人把2004年中國經濟形勢概括為增長較快、效益較好、活力較強。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評價: 一是看反映宏觀經濟的四大指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和就業。從這四個指標看,經濟增長9.5%,仍在高位運行。它不僅遠遠高于中央確定的7%預期目標,也高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在水平(國家信息中心采用索羅增長模型測算我國潛在經濟增長水平在9%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郭克莎通過對我國經濟周期研究,測定我國經濟增長剔除政策效應后的潛在增長率為9%左右)。 我國目前還處于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以浪費能源和原材料,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當前,我國鋼材、原油、煤炭、水泥等主要原材料的消費量都占世界消費總量的30%以上,而生產的GDP僅占世界GDP總量的4%。200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19.4億噸標準煤,增長15.2%,其中煤炭消費增長14.4%,原油消費增長16.8%,電力消費增長15.6%,都遠遠高于GDP增長速度,萬元GDP能耗1.58噸標準煤,提高5.3%。煤電油運仍很緊張,經濟運行仍繃得很緊。 從物價運行情況看,2004年物價確實是有起有落、有驚無險,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都是溫和上漲,但生產資料價格和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生產價格上漲幅度都超過了兩位數,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本壓力明顯增大。從結構看,糧食價格上漲26.4%,食品價格上漲9.9%,而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和交通通信都是負增長,而且農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要大于城鎮,這種價格狀況對低收入階層、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影響較大。 從國際收支看,外貿進出口仍是大進大出,增長都在35%以上,全年商品貿易順差320億美元,但服務貿易約有120億美元的逆差,經常項目順差大約為200億美元,它占全部貿易1.15萬億美元總量的不到2%,占當年GDP的比重也不到2%,經常項目應該說是基本平衡的,但外匯儲備增長較快,2004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達6099億美元,比年初增加2067億美元,外匯儲備增加過快除了經常項目盈余、外商直接投資增多(606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的利潤再投資于中國市場的現象有所增加以及國內資本流出的趨勢逆轉外,還有一大塊資金來路不明,應引起高度注意。外匯儲備增加過快也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增加了操作難度。 從就業形勢看,2004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80萬人,超額完成了計劃,但與每年勞動力的供給形勢看,如大學生就業過去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而去年公務員招考很多單位是百里挑一,就業形勢已是相當嚴峻。所以,從這四大指標看,經濟發展形勢較好,但仍存在許多問題。 二是從經濟效益看。一年的工作成果怎樣,最終要反映在經濟主體的效益上來,因為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這種需要滿足程度越高,說明形勢就越好。2004年全國稅收入增長25.7%,增收5256億元,是最近增長最快的一年。稅收大幅度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效益較好,國家的再分配能力增強。企業利潤增長也很快,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8.1%。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8個行業利潤比上年增加,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實際增長6.8%,是1991年以來最好的一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差距由上年的4.7個百分點縮小到0.9個百分點。從效益上看,2004年國家、企業和個人收入都有增長,表明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但結構不均衡應引起注意。 工業主導增長格局仍沒有變化 仔細分析2004年我國經濟增長情況,可以看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結構有所改善。一產、三產增長速度提高,二產增長速度下降,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現象。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0744億元,增長6.3%,增速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這是近十年來沒有的現象,1998-2003年一產的平均增長速度才2.8%,還不到2004年增長速度的一半;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3384億元,增長8.3%,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這主要是2003年“非典”對三產的影響較大,基數較低。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2387億元,增長11.1%,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這主要與宏觀調控有關。 二是經濟增長平穩。2004年一季度經濟增長9.8%,上半年經濟增長9.7%,前三季度增長9.5%,全年增長9.5%,最高與最低之差僅為0.3個百分點,表明經濟增長波動比較平穩。 三是工業主導經濟增長的格局仍沒有變化。從生產方面看,盡管工業增長速度稍有回落,但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4年工業仍占整個經濟的半壁江山。2004年,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2%,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7%,同比回落8.1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5.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9.1%,同比上升2.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2.8個百分點。由于二產增長遠快于三產和一產,導致二產比重繼續上升和三產比重繼續回落。據測算,一產比重為15.2%,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二產比重為53.0%,上升0.8個百分點;三產比重為31.8%,回落1.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在國內生總值的占比上升特別明顯,1991年工業占比為37.4%,2003年上升到45.3%,2004年達46%,這表明,我國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工業化時期。工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是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很強勁,但力度趨于減弱。從需求方面看,消費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明顯增強,但投資仍占絕對比重。2004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0.9%,同比上升7.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3.9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7%,同比下降11.3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5.1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由于投資與消費增長率之間差距同比有所擴大,因此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進一步趨于不協調。據測算,投資比重(即投資率)為43.9%,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創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消費比重(即消費率)為53.6%,回落1.9個百分點,創建國以來的最低水平;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比重為2.5%,上升0.3個百分點。 增長8%:政府、民間共同預期 對2005年的中國經濟,許多機構和專家都進行了預測,大部分都認為經濟增長速度會逐步放慢。如亞洲開發銀行認為將放緩到8%,雷曼兄弟預測為8.8%,瑞銀集團預測為8.2%,渣打銀行預測為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為8.5%,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為8%,中國政府的預期目標也在8%左右,這是第一次中國政府預期目標與社會機構預測走到一塊的現象。 對中國經濟的預測,無論是國際權威機構還是政府的預期目標,都與實際執行情況差距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市場信息也不充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在增強,政府調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很難預測。另外,國有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仍占主導地位,國有經濟的行為通常與市場行為不一致,即使最科學的行為函數恐怕也不管用,2004年如果沒有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究竟怎樣發展確實很難預料。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中國改革20多年多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第一階段(1978-1988)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改革,包括農村改革和國企改革,通過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第二階段(1990-1998)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是對外開放,外資大量涌入,對外貿易大幅度增長,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第三階段(1998-2005)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宏觀政策,通過政府的宏觀政策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 可以預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中國政府的宏觀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占據重要地位,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大。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明顯增強,而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在提高,因此,如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經濟的平穩持續快速增長不會有什么問題。其實中國經濟真正要考慮的不是經濟增長速度是9%還是8%,而是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各項改革,提高生產發展水平,增強經濟增長的后勁,同時,要切實加強風險管理,把改革的代價降到最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