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收拾殘局的總是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6日 11:15 證券市場周刊 | ||||||||
又一家被民營大股東掏空的上市公司新太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 600728 ),選出了它的新任董事長。一看名字“張毅”,好熟啊,原來,張毅就是新太科技前身遠洋漁業的董事長。 想當初,遠洋漁業上市( 1996 年 7 月)不久,曾是 30 指數成份股,董事長張毅則以個人持股 3 萬股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賣殼數年后,張毅需要重出江湖,收拾殘局。此時,他個人的持股市值已由最高時約 180 萬元(上市后 10 送 10 , 3 萬股變成 6 萬股),慘跌至如今僅 20 多萬元。 公開資料表明, 8.3 億多凈資產的新太科技,對外擔保 6.1 億多元(其中 4 億多系為大股東擔保),被大股東新太集團占用資金 1.47 億元,張毅本人任法人代表的二股東遼漁集團占用 1.08 億元,三項一加,上市公司的股東權益已全部作了“他人的嫁衣”。 雖則新任總裁表態,違規擔保純屬原公司高層決策者個人行為,因此并不“合法”,但誰都知道,包括對外擔保在內的公司行為,只要法人代表簽字即可,到時債權人完全可以前來凍結公司資產(事實上公司 1.72 億元定期存款已被直接扣劃),等待著新太科技的除了 2004 年將發生重大虧損外,恐怕還有更嚴峻的結果。 問題是,大股東新太集團持有新太科技 29.9 %,二股東遼漁集團持有 28.25 %,一、二大股東持股僅相差 1 個多百分點,張毅本人還一直擔任著上市公司副董事長,董監事及高管成員中來自遼漁集團的也有數人,為什么任由“原高層決策者個人”肆意胡來,連張毅個人財產都急劇縮水? 在我等局外人看來,新太集團蓄意侵吞上市公司資產,并非無跡可尋,查查近年來的公開信息,至少已露以下“敗跡”: 首先, 1999 年年底新太集團同遼漁集團簽訂股權受讓協議,次年 4 月獲國資委批復,不久其持有的股權即遭質押,以后長期處于質押或凍結狀態;而且,新太集團入主以來,始終沒有披露過完整的資產盈利狀況和股權結構。 2002 年 8 月新太科技曾公告,新太集團原七位自然人股東已同美國 TELE FLEX CHINA INC. 公司合資,將實施增資擴股,合資公司資本金 2961.28 萬美元,其中鄧龍龍等七股東持有 40% ,美方持有 60% 。但直到 2004 年半年報,美方資金才到位 15 %,新太集團資本金才 1.2 億元(即有一半資本金未到位),所謂增資擴股始終沒有完成。 第二,新太集團入主后的第一個大動作,即是將其子公司“廣州新太科技公司” 100 %股權,以 1.6 億多元的價格,賣給上市公司,當時聲稱該企業凈利潤高達 5800 萬元,但自新太集團入主后,新太科技年凈利潤不過 2000 來萬,換言之,新太集團剛一亮相就失卻了“誠信分”。 第三, 2002 年年底,新太科技原總裁葉恒強以“出國參加脫產培訓”為由,申請辭去總裁職務,改由翟才忠出任總裁,事后我們才知道,翟才忠同原董事長鄧龍龍一樣,系持有新太集團 33.156 %股權的并列第一大股東。就這樣,兩大自然人股東,一個當董事長,一個當總經理,如此設計,顯然是為了讓上市公司提供巨額擔保,以及占用巨額資金大開方便之門。對此,股權僅差 1 個多百分點的國有大股東真的毫無覺察嗎? 民營企業掏空上市公司,最后卷巨款“滑腳”,而讓國有二股東“揩屁股”的絕不止新太科技一家。 同為遼寧公司的 ST 金帝( 600758 ),前幾年將股權轉讓給上海新綠后官司不斷,以后股權公開拍賣,由上海兩公司接盤,最終還是由遼寧省國資委接了過來重做第一大股東,并重操建筑舊業。這一大圈轉下來, ST 金帝凈資產卻從 4 億多驟減為 8000 多萬。 上海兩家制筆公司英雄和豐華,一家轉給本地民企周正毅的農凱,一家轉給異地民企北京漢騏,結果兩家都弄得元氣大傷,農凱系的大盈股份 (600884) 還要重當“英雄”,當年作為不良資產剝離的制筆資產如今搖身一變,居然成了優良資產價值 3 億多元要重新注入上市公司,可惜被證監會識破不得已而作罷。 四川的 ST 長控 (600137) 、 ST 綿高新( 600139 ),山東的四砂股份 (600783 ,現改名魯信高新(資訊 行情 論壇) ) ,內蒙古的 ST 寧窖 (600159) 等等莫不如此。只要國有股東還保留部分股權,開始眼開眼閉(甚至是助紂為虐)的是他,最后收拾殘局的也是他,這種情況很值得引起注意。 在筆者看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次賣殼,國有股已經賺得缽滿盆滿。就拿新太科技來說,遼漁集團原持有 1.18 億股股權,以 1 元 1 股計成本也不過 1 億多,轉讓出去 5000 多萬股,就已經拿到 1.78 億元,加之還占有上市公司 1 億多現金,公司做得再爛,損失再大,二級市場股價跌得再慘,他也毫發無傷。 由此又從一個側面證明,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已時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