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規范中加速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6日 11:15 新華網 | |||||||||
溫家寶總理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明確宣示,驅散了一度彌漫的對國企改革會否緩行的疑云。 溫家寶表示: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必須“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繼續推進。
去年的一場關于MBO(管理層收購)是否導致了國有資產流失的“郎顧之爭”,使中國正在進行的國企改革成為公眾議論紛紛的熱門話題。中國的國企改革究竟向何處去?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 “溫家寶總理的表態,顯示了中國在規范中加速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決心。”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委員陳清泰說。 1993年舉行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國企改革的大方向。此后,中國積極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使國有資本逐步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出,而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目前這種“有進有退”的改革仍在進行,并已取得重大進展。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一次題為《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以及由此引發的爭論,卻在2004年觸動了國有資產流失這根敏感的神經。郎咸平激烈地批評國企產權改革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侵犯職工權益等問題。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哈爾濱軸承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鄭嬰說:“這場爭論發生后,一些國有企業確實對改革產生了觀望心理。” 陳清泰認為,郎咸平所批評的種種現象是存在的,但如果因此就懷疑國企改革的方向,讓改革停頓,就會貽誤“大事”。“國企改制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恰恰是改革沒有到位造成的,因此要抓緊改革,深化改革。中國無論如何也不能動搖國企改革的決心。” 這位長期關注國企改革的專家說,國有資本如果不流動就可能像冰棍一樣慢慢消失,如果流動就可能流失,造成這種兩難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尚未完成,國有資本還沒有一個負責任的“真老板”,即出資人沒有真正到位。 2003年3月成立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此后陸續成立的省、市國資管理機構,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監管的國有資產超過11萬億元,企業達15萬家。 “國有產權轉讓是一種交易行為,只要轉讓過程合理合法,別人廉價買了你的東西應該是沒責任的,”陳清泰說,“如果你的財產你沒看住,卻讓別人咬了一口,這只能說明‘賣主’不負責任。因此,第一位的問題是要加快國資管理體制改革,讓所有者盡快到位。” 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了這一點。他強調,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張鄭嬰等“兩會”代表、委員就此發表評論說,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要加快,但絕不能搞運動式的所謂“國退民進”;要“陽光改革”,不要“暗箱操作”。經濟學家蕭灼基委員說,產權轉讓必須按照市場規律,要建立嚴格的國企轉讓機制和交易機制,如資產評估機構,公開競拍機制,社會監督機制等,防止轉讓過程中的資產流失。 近期國務院在一份重要的文件中明確表態: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 去年底發生的“中航油事件”,使國有企業海外經營風險問題浮出水面,而其深層原因亦是出資人監管不到位所導致的公司治理低效。針對這一問題,溫家寶總理5日也宣布,中國將建立健全“境外國有資產監管制度”。 目前,中國的國有工業企業占用固定資產約50%、國內銀行貸款約60%,只創造了約1/3的工業總產值。國有經濟這種結構性的低效率,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發揮。 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國企改革進行了具體部署:堅持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繼續做好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深化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改革,推進郵政、鐵路行業和城市公用事業改革。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已經走過25個年頭,國企的體制、結構、管理和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但蕭灼基指出,國企改革仍然顯得力度不大,進展不快。他呼吁:“在新的一年及‘十一五’規劃期間,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明確定下改革時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