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六日電 題:順時應勢 中國平穩推動財政政策轉型
中新社記者 趙建華
中國財政部提交給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預算報告說,目前有必要也有條件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松緊適度的穩健財政政策。今年將適當減少財政赤字、長期建設
國債發行規模,著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資金投向結構。
至此,由緊縮到擴張,再由擴張到中性,十多年來,中國的財政政策正好經歷了一個“輪回”。這一“輪回”下來,中國業已今非昔比,早就告別了“囊中羞澀”的年代。
一九九八年以后的連續七年里,中國發行了九千一百億元人民幣的長期建設國債,拉動幾萬億元投資,每年帶動GDP增長一點五到兩個百分點。在GDP大幅增長的同時,去年的財政收入已達到兩萬六千三百多億元,是一九九八年的二點七倍。中國經濟也已進入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二00三年、二00四年GDP增速都達到了百分之九以上。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部分行業、地區投資過熱,GDP增幅已接近其潛在產出水平。物價趨于上升、失業率升勢趨緩、國際收支保持盈余,這些都表明,積極財政政策抑制通貨緊縮趨勢、拉動經濟增長的任務已經完成。對“熨平”經濟周期有著重要作用的財政政策,需要轉向。中國需要步入優化宏觀經濟結構的時代,需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財政政策轉向時期,現實需要既保持一定的財政赤字規模支持改革、發展和穩定,又要防范和化解財政及經濟風險。財政赤字規模既不能繼續擴大,也不能瞬間全部消除。
今年中國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三千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一百九十八點三億元。隨著經濟發展和GDP的增長,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會不斷下降。二00五年,中國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將由去年的百分之二點五下降到百分之二。這在世界各國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實屬難得。
但在建國債項目要建完;加強農業等薄弱環節需要財政加大支持力度;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要花錢;國內外不確定因素也要有所應對。這些都需要保持一定規模的赤字和長期建設國債。
雖然今年打算安排長期建設國債八百億元,但加上上年結轉的近五百億元,今年實際可安排使用的約為一千三百億元。加上增加的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一百億元,這些將基本可以保證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能夠確保重點、重要、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需要。
現實條件下,搞“急轉彎”絕非務實之舉。但“穩健”作為一種趨向,在傳遞松緊適度政策信號的同時求得漸趨中性,不僅符合中國國情,也是歐盟等國家在由擴張性財政政策轉向中性財政政策時的經驗選擇。
實施穩健財政政策,可以使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更多地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穩健”可以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財稅環境,建立有利于經濟自主增長的長效機制。這也會降低行政干預經濟的色彩。
實行穩健財政政策,可以騰出一部分財力,用于推進體制和制度改革創新,為改革創造條件。在支持改革上“積極”,要比在單純的經濟項目上“積極”更有意義與價值。體制和機制完善了,發展步伐才會更快,效益才會更好。
這一“輪回”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是為了更有為”,畢竟“風物長宜放眼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