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 麗/文
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開幕式剛剛結束,當全國政協委員們走出人民大會堂時各路記者便蜂擁而上,長“槍”短“炮”各顯神通。按照經驗,被圍得最多的,往往是一些“重量級人士”。只要有人“扎堆”,其他記者惟恐漏過,轉眼間就圍得水泄不通。連珠炮似地發問,照相機、攝像機拍個不停,還有不少記者開始對委員們“圍追堵截”,希望他們能探
討一些有關話題。
記者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廳“發現”全國工商聯劉永好委員時,他已經被眾多的記者包圍起來,盡管如此,他依然很耐心地解答著記者的提問。他說,隨著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民營企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劉永好對《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文件的出臺、對為這個文件的出臺做過一些工作都感到十分高興和自豪。他說,《若干意見》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務院針對非公有制經濟下發的第一個文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出任過4屆全國政協委員。當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時,林毅夫認為,在改革開放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的速度達到9.4%,20多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增長了10.3倍。無論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東亞的經濟發展史還是從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來看,中國都具備躋身經濟強國最前列的實力,中國經濟已經摸索到一條復興的道路,很可能在未來20年、3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里繼續保持年均8%到10%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應該有可能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20%,中國人口是美國的5倍,中國的經濟規模當然就跟美國一樣大。
林毅夫說,其推斷依據來源于東亞地區的一些成功經驗。半個世紀以來,在東亞地區崛起了一批新興工業化的經濟體,首先是日本,然后是“亞洲四小龍”和改革后的中國。
研究表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有活力,發展速度快,得益于一個共同因素,就是都較好地利用了后發優勢,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進行產業和技術升級,而使經濟取得持續快速增長。
在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的同時,林毅夫說,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雖然都有勞動力密集的優勢,但是可以分別生產不同的產品。發展中國家之間也能進行很多貿易。事實表明,1990年以來中國出口越多,從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到中國來的產品也越多,中國的出口增長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是大有好處的。
對于國家正在進行的宏觀調控,林毅夫說:“2004年以來,國家作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科學決策,已經初見成效。但應當看到,這些成效還是階段性的,還必須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