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近日發售人民幣理財品,因強調稅后,其預期收益率較低
本報訊記者 劉薇 報道:四大行中的農業銀行,終于“不堪等待”,近日在全國范圍內限量發售其第一期“本利豐”人民幣理財產品,銷售總額為30億元。至此,四大銀行已全部加入人民幣理財戰團。與其他銀行相比,農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品在投資對象等方面并無大的不同,但預期收益率相比較低,因強調是“稅后”。
記者了解到,農行此次推出的“本利豐”理財產品在期限選擇上,分別有半年期和一年期兩個品種,無需搭配定期存款。在該行的宣傳文章中,記者注意到這樣一條,“按規定扣除銀行代扣代繳相關稅費后的年實際收益率分別為2.33%和2.73%”。對此,農行人士解釋說,這里扣除的稅費指的可能是個人收益所得稅。“現在對人民幣理財品征收投資收益個人所得稅,尚沒有明確的說法和具體規定。但不管是管理部門還是稅務部門,都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行從穩健和可能存在的征稅角度考慮,給出的預期收益率是扣了這個稅的。但實際上,如果到期沒有強制的扣稅規定,我們能夠給到投資人的收益率,應該高于這個預期收益率,比如1年期的不扣個稅,還原后預期收益能達到3.4%,已經是同類產品中很高的了。”農行有關人士稱。
那么,人民幣理財產品到底要不要繳納個稅呢?記者調查后發現,這仍是人民幣理財存在的一個真空,也是各家銀行都不愿意碰觸的敏感話題。記者從稅務部門了解到,按照現有的政策法規,人們投資國債、央行票據等由財政部或央行發行的債券時會予以免稅,其他的債券則要征收紅利所得稅。如果投資人購買了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算是直接投資上述兩種債券,因此應按照20%的稅率繳稅款,但是否由具體操作的銀行代收還未有明確規定。然而,銀行卻不愿意代扣這部分稅款,原因不言而喻———強制扣稅的話,將降低預期收益率,從而影響人民幣理財品對投資人的吸引力。“現在并沒有規定說要對人民幣理財征收個稅,即使要扣,銀行也沒有義務代扣。定期存款部分需要交利息稅,已明確規定由銀行扣,但投資收益部分的納稅款按行規是投資人自己去繳納,并沒有任何規定說銀行必須代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銀行人士指出,如果一定要規范這部分稅收,恐怕還需要立法來解決,“這將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
(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