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寒風中等待東風的消息時,中國民營企業卻提前聽到了春河破冰的聲音。醞釀已久的《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出臺,這個重大利好令剛經歷過多事之秋的中國民企感受到了融融暖意。
引起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意見》明確表示,中國將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這些壟斷行業和領域。同時,將加快完
善政府特許經營制度,規范招投標行為,支持非公有資本參與各類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而《意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按有關規定參與軍工科研生產任務的競爭以及軍工企業的改組改制更是原來沒有過的破冰之舉,因為原來的壟斷行業都是從一個國有公司壟斷過渡到拆分之后多個國有公司“兄弟”之間的內部競爭,金融業和國防科技工業過去更是將非公有資本排除在外的,這次確實向前邁進了很大的一步。
有專家認為,“這充分體現了‘不禁止則自由’、‘法無禁止皆可為’的思想,極大程度地改變了過去畫線、畫圈,將非公有資本排除其外的情況,更意味著公有和非公有可以平等競爭、同場競技了。同時,這也意味著政府在市場經濟管理手段方面的轉變和進步,是市場管理經驗累積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
但是,也不是拆除禁入樊籬就萬事大吉了。原先壟斷或禁入的一塊,因情況復雜而難以一概而論。這中間首先涉及到壟斷與禁入的樊籬拆除后,非公經濟如何弄潮的問題?譬如民航,雖說國內首家民營航空公司(奧凱航空)計劃本月初實現首飛并還會有鷹聯等民字號公司緊隨其后,但受制于飛行員流動限制、乘客對飛行安全擔心等因素,尤其是民航本身屬于技術與資本高密集行業的特點,非公經濟在短期內想大有作為不大可能。石油行業,民資在勘探環節上因風險太高且投入之大而一時難有大作為;煉油環節因油源為壟斷巨頭所控,民資難伸拳腳;最易突破的是收購油井和參與油品進口貿易。鐵路行業,由于運輸生產調度權的行政屬性及路網的自然壟斷,民資進入后“網”與“運”之間的關系必伴隨“國有”與“民有”、路局與地方的利益博弈而更加復雜化……至于文教衛、公用市政等領域,因涉及“敏感”、政策不清晰或市場與公益尺寸把握等爭議,民資進入仍須多長個心眼。
然而,不管困難有多大,隨著歧視的逐步消解,非公經濟運作成本將呈總體降低趨勢,使非公經濟自身的體制和機制優勢得到更大發揮,并最終從速度、質量、產出、結構改善等層面得到體現則是可以預見的。這將是民企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而非公資本的介入對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壟斷行業競爭亦將意義重大。
據悉,中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已從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七成以上由非公有制經濟提供,從農村轉移出勞動力的七成以上亦在非公有制經濟就業。實踐證明,只要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確保《意見》中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到實處,我國的民營經濟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的春天。
本報評論員 閔軒
(曉航/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