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似乎有千三情結,一到這個位置就要步入多空雙方的拉鋸。盡管目前市場對拉鋸最后朝何處演化都不太明朗,但有一點應是肯定的,那就是:千三關口能否逾越將成為投資者決定去留的主要參考指標。
歷史與現在
投資者對千三附近的這種爭奪應該不會陌生。
去年10月15日到11月9日一段不太短的時間內,大盤圍繞1300點上下來回震蕩的僵持讓人難以分辨真實的方向。其間雖然有管理層在政策面上營造出充分的利好氛圍,如允許保險資金直接入市、允許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首批試點創新券商產生、券商集合理財試點啟動以及QFII額度批準加速等等,但市場卻以一種對利好麻木和對利空敏感的態度來對待之,這導致股指圍繞千三幾渡赤水,多次擊穿千三后被指標股、中小板等奮力拉起,使得股指維持窄幅平臺整理較長時間。
隨后,股指在去年11月10日實現了向上突破,但事后證明這是一次假突破。股指在半年線附近再次遇阻回落,其后的綿綿陰跌甚至擊穿1200點,并創出1187點的5年來新低。
事實上,千三情結的形成并非偶然。千三情結其實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阻力區成交量的堆積難以一次性越過,從2004年10月15日到2004年12月10日這段時間里,大盤運行在1289-1387點的區域內,41個交易日堆積了3500億元出頭的成交量;而大盤從低位起來的這輪行情步入該區域的時間還比較短,雖然量能放大反映出多頭信心,但從2005年2月22日到2005年3月1日才6個交易日,累積成交量也才達到726億,要完全消化前期堆積的套牢籌碼需要時間。二是多頭的畏懼情緒在盤面上已經有所反映,在半年線附近受阻后步入回調的縮量以及熱點的持續性下降,都說明進攻力度和信心有所消退,從心理上來講多頭攻擊戰役在千三關口再接再厲鳴響號角的底氣不夠。所以,從兩方面來看,大盤步入調整的客觀需求比較強烈。
矛盾心態顯露
千三震蕩同樣顯露出了市場的多重矛盾心態。
首先是多空的矛盾心態。是頂還是腰的討論與其說是猜測倒不如說是多空雙方新的一次博弈,而有了去年年底千三突破不成功的前車之鑒,多頭的畏縮更多地表露出來。
其次是兩股資金勢不兩立,步調的不一致未能形成合力。從主流資金來看,以基金為首的大部隊采取了以守為攻的策略,他們將手頭不多的子彈更加集中地使用在為數很少的幾只重倉股身上,而對其它個股則不做過多的防護,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像上海機場、貴州茅臺、中集集團、中興通訊這些個股迭創新高,而一些基金涉足但非重倉的個股卻隨波逐流,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其實也鮮明地描繪出基金等主流機構維護業績但又不想或無力進攻的矛盾心態。而從非主流資金來看,對基金的陣地是回避的,對超跌股、績平股或是技術投機股等題材股的投資也不能全面開花,人氣的調動也難以達到大盤藍籌的效果,所以,且戰且退是它們的選擇,表現在盤面上就是熱點的持續性不強。兩股資金力量各拉各唱、互不相容的格局制約了行情的延伸,在這樣的情緒下,多頭的進攻意愿會打折扣。
最后是場內場外資金的對抗。千三對于沒有抄到底的資金來說意味著機會也存在風險,畢竟這里有技術壓力現實地擺在面前,不如等待穿越半年線、趨勢明朗后再介入是目前很多守候在場外的資金的想法。但這些資金同時又十分矛盾地等待著屈指可數的投資機會,國債指數的堅強挺進和全然不顧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透露出來的負面信息,多少說明了充裕的資金在尋求投資途徑無果的情況下的一種無奈,這些大資金在等待著股市的機會,但又是十分的謹慎。場內場外資金的博弈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明顯的一邊倒狀況,而這就是考驗雙方耐心的時候了。
藍籌仍是市場方向
盡管盤面人氣的調動依賴于短線資金運作的題材股、超跌股等板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大盤藍籌股的回軟造成了多頭心理層面的打擊。而受制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大盤股步入調整期有其必然性:
一是獲利盤的打壓。ETF的上市交易使得部分前期表現較好的大盤藍籌股成為保住勝利果實的對象,我們可以從武鋼、寶鋼等個股身上看到這種明顯的兌現要求,而前期超跌的汽車、金融、石化等板塊在反彈到達一定階段后獲利盤涌出也加劇了這種拋壓。
二是伴隨著藍籌股優秀業績的年報公布,投資者感覺到更重的再融資壓力,多個基金重倉股雖然有亮麗的業績呈現,可是沉重的再融資也使得資金不寬裕或是不認同的投資者干脆用腳投票。
三是外圍的負面因素難以在短期內得以消化,油價的沖高、鐵礦石的漲價對下游行業和上市公司的消化能力是較大考驗,而房地產面臨的負面傳聞也非空穴來風,這些都對大盤藍籌股形成了一定壓力。
這些因素對大盤藍籌股的股價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市場在短期內會缺乏方向感,大盤藍籌要重新挑起大梁還需要調整的時間和空間。
短線盤整格局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但是從量能的放大上我們可以判斷,短線回調并不妨礙大盤中線繼續上行的步伐。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上海證券報 海通證券研究所 吳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