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將在早春三月拉開帷幕。今年“兩會”的主旋律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和諧社會”。
2005年的全國“兩會”,是在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關口召開的。2003年,中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但前進的道路布滿荊棘和風險。對于處在市場經濟起步階段的國家來說,人均1000美元是一個發展的重大關口,
是基尼系數突破貧富懸殊警戒線、國內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中國經歷社會轉型的這20多年來。在高速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三農問題、貧富懸殊、腐敗猖獗、國企不景、能源短缺……如果處置不當,就會演變成社會危機的總爆發,斷送國家振興大業。歷史上處在這一階段的西方國家,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對外殖民擴張、搶奪世界市場和世界資源、轉移國內矛盾的出路。當今的一些拉美國家,無力對外擴張,沒有翻過這道坎,導致國內政局動蕩,經濟全線崩潰,淪為外資和外債的奴隸,被稱為“拉美陷阱”。當今中國沒有條件也不應該重走當年西方國家侵略擴張的道路,更不愿意落入“拉美陷阱”,那么該如何沖過這道險關?
在這歷史關頭,中國的選擇是把“沖關”的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自我積累,以及改革帶來的制度創新,來化解國內的各種矛盾。而要做到這一點,作為國家和執政黨就要注意妥善協調社會各階層、各集團、各地區之間的利益和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海內外輿論都注意到,自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和諧社會”一詞頻頻見諸官方傳媒。在“兩會”召開前夕的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發表了眾所矚目的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講話,論述了和諧社會的六個標準。這顯示“和諧社會”思想已經成為中共執政的新理念,也將成為今年“兩會”的中心話題。“和諧社會”這個詞,聽起來好像“虛”,但這一宏觀戰略取向一經確立,必將在今后引發國家政治、政策層面的一系列變化,帶來企業外部營商環境的深刻改變。胡錦濤講話中論及的和諧社會六大標準,其中之一就是“充滿活力”,即“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這意味著,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充分激發和調動民間創業的資源和活力,已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范疇,“非公經濟36條”在兩會前夕頒布,降低民間創業門檻的公司法修正案將于本次兩會上審議,都是證明。此外,當今中國社會積累的一些矛盾,也和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負面問題有關,“和諧社會”意味著國家政策將更多關注社會公平,從而要求民營企業改變那些建立在犧牲弱勢群體權益基礎上的資本積累方式。當然,“和諧社會”也意味著國家的政策將會更多地鼓勵向中西部、東北等弱勢地區增加投資,以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會更多地開放農村富余勞力進入城市,以解決農村脫貧問題;會更多地鼓勵節能、環保新產業的開發,以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而所有這些,都將為民營資本提供不可估量的商機。“和諧社會”戰略所傳遞的中國政經環境巨變的深層信號,值得民營工商界重視和研究。亞凡
(夏天/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