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統計體系急需改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8日 09:40 證券時報 | |||||||||
在第一屆中國經濟與衍生產品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就金融市場作專題演講時指出,目前的統計體系存在很多問題,對宏觀經濟研究和決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最大缺陷就是預警性和超前性嚴重不足。 巴曙松說,在進行宏觀經濟分析和決策參考時,CPI、PPI、GDP、M1、M2、總貸款、總存款等這些我們常用的指標都屬于滯后的指標,而國際上關注的數據
“這不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他說。而對于現有的指標來說,他認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指標不夠透明,拿消費物價CPI來說,各種商品在指標中的權重,指標的調整方法都不可知。他呼吁披露CPI的構成、調整方法、扣除食品和能源之外的核心CPI等內容,另外也要建立分地區的CPI指標。他認為統計信息是公共信息,而不是保密信息,經濟分析最大的風險就在于統計數據不真實和不全面。“再精巧的模型在垃圾數據面前都無能為力,因為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 巴曙松在演講中提到,M2/GDP的比值過高,存在一定風險。他說,這一比值意味著一定的GDP需要相應投放多少的廣義貨幣來完成。雖然中國在1993年這個比例達到峰值以后回落,但是相對國際上來看,仍然偏高,意味著金融風險加大。普遍認為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都存在一個M2/GDP比例較快上升的過程。比例偏高也意味著目前國內在股市直接融資不景氣的情況下,間接融資為主的體制蘊涵著較高的風險。因此他呼吁金融體制改革已經勢在必行。應當創造適當的金融結構包括金融機構、市場和工具來適應長期的發展,消除潛在的金融風險。具體他提到發展股權市場特別是發展市政債券市場,大力推行金融資產證券化等改革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