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5日 09:15 中國經濟時報 | |||||||||
大勢觀察 韓俊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在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又明確提出:我國現在總體
一、我國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工農產品不能平等交易,國家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從農業部門取得了巨額的資金,農業的基礎地位長期受到嚴重削弱;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之間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村就業嚴重不足;由于實行農村農業人口與城市非農業人口兩種戶籍制度,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民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雖然改革以來中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逐步改善,但農業和農村在資源和國民收入分配仍處于不利地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仍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2005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前匯率計算,估計會達到1400美元左右,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大約為14∶86,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50∶50。城鎮化水平為40%。綜合上述四項指標,目前中國已進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后,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非農產業。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后,工農關系的基本特征是,農業不再替工業發展提供積累,農業成為接受“補助”的部門,而不是受“擠壓”的部門。根據國際經驗,此階段不同國家從各自國情出發,都采取相應措施,以工業反哺農業。2004年我國財政收入達到2.6萬億元。盡管現在農村人口還占多數,還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通過大量補貼來解決農民收入偏低問題,但我國在總體上已具備了到了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的實力。 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也是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我國從第五次人口普查開始,將進城就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主體是農民工)計入城鎮人口。按照這一口徑計算,2000年城鎮化率為36.2%,2003年按照同一口徑計算的城鎮化率為40.53%。根據城鎮化的一般規律,城鎮化水平在30%—70%時期是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才能基本穩定?梢灶A見,未來20年,我國將處于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若城鎮化率按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57%,城鎮總人口8.28億,比2002年增加3.26億(包括城鎮人口自然增長0.37億)。這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將有2.89億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中國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數量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過的。未來二十年,如果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得當,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將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提供難得的機遇;如果繼續將農民排斥在城鎮化進程之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化和尖銳化,也使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陡然增大。推進城鎮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必須把推進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 二、以工促農,實質就是要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1、“以稅惠農”,讓農民長期休養生息。就我們國家的財力來講,已經具備了取消農業稅的條件。中央曾提出要逐步統一城鄉稅制,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的政策目標,現在時機還不成熟,在取消農業稅以后,不要急于對農民開征新的稅種。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長期以來農民負擔重,應該給農民一個長期休養生息的機會!耙远惢蒉r”應該成為今后國家財政對農民支持的一項重要政策。 2、形成支農資金的穩定投入渠道。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幅度要繼續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政府新增財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農”傾斜。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要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轉變補貼方式。逐步減少對流通環節的補貼,建立對農民收入的直接補貼制度。充分利用WTO的“綠箱”政策,增加農業科研和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過去我國農業財政建設性資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較大,而與農民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關的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這方面的建設往往主要依賴農民的集資和投工投勞。在取消農業稅以后,要將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范疇。最近幾年實施的農村沼氣、鄉村道路、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六小工程”深受農民擁護,對改善農民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債發行規模繼續減少的情況下,要確保國債資金用于農村“六小工程”的規;颈3址定,并不斷充實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 3、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F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頭,即使這樣,也應該清楚地看到,這種投入還是低水平的,遠不能滿足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要求。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主要是把過去鄉鎮用于發放教師工資的資金上收到縣財政,由縣財政統一發放,這種做法對保障教師工資發放有明顯的效果,但這項政策從總體上看仍囿于現行體制框架之內,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體制的城鄉分割問題。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后,學校公用經費依然嚴重不足,預算內補助虛列現象普遍,危房改造資金仍然存在較大的缺口。教育債務負擔沉重,償還難。要真正落實中央提出的把農村教育作為整個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實現政府辦農村義務教育,必須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從國際比較看,義務教育在各國都是作為公共財政最優先的項目之一。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已經成為全球的共同趨勢。在發展中國家,免費義務教育也十分普遍。亞洲絕大部分國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國三分之一的老撾、柬埔寨、孟加拉、尼泊爾等國都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以我國現今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國家整體財力狀況而論,應該有能力在實行免費的農村義務教育方面走的更快些。在經濟發達的省份,提倡各個省自主決策,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和課本費。 4、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農村衛生事業雖然有所改善,但是醫療價格不斷攀升,農民醫療負擔重,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很普遍。根據我們最近對全國100多個村莊的典型調查,農村住院分娩率和患病就診率仍較低,有32%的嬰兒是在家出生的,有78.6%的農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從調查看,醫療支出已經成為農村居民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在全部調查農戶中,醫療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8.5%,大病戶家庭則占了30%左右。大病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農民一次大病的平均花費7000多元。一次大病的醫療費就花掉了一個家庭一年多的全部收入。重大傳染病70%-80%是在農村。目前90%以上的農民屬于自費醫療群體。新型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還很低,平均補償比例僅為30%,即使農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還遠遠不能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從總體來看,政府農村衛生投入嚴重不足。1998-2002年,政府農村衛生資金投入總量由110.34億元增長為151.16億元。同期,政府對農村衛生機構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由1.02%下降為0.69%。國務院已經提出,到2010年,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標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進一步增加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當前,特別需要認真研究如何完善新型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新型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還很低,嚴格講,只能說是一種低水平的互助制度。財政對新型合作醫療發展支持的力度還很小,用每人每年30元的合作醫療基金還遠遠不能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以大病統籌為主,由于患大病的概率相對較低,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參加者從這一制度中的受益是非常有限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注重大病醫療保障的同時,也應該包括補償部分門診費用和免費預防及衛生教育服務,滿足大多數人的基本衛生需要。農民看病難、醫療費用高是當前農村社會發展中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對醫療救助的支持力度,近期內,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應以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為重點,對于確實貧困的農民,政府應減免他們每年上繳的大病統籌費,使這部分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藥。 5、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對這些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實行社會救濟。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對醫療救助的支持力度。要完善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準,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要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三、以城帶鄉,實質就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現階段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主要是以向城鎮轉移為主,向城鎮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總量的比重約在70-80%的水平上;轉移到大城市的占到了30%以上。2003年,如果將進城就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主體是農民工)計入城鎮人口,依此統計農村人口為7.69億人,但以戶口身份統計的鄉村人口卻是9.38億人,兩者相差1.69億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農民工占二、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已經高達46.5%,占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的57.6%,占建筑行業就業人員的80%。進城務工就業農民這么大的一個群體,盡管他們中許多人已經在城市居住和工作了很多年,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由于收入低,無法實現在城鎮買房定居的愿望,長期處于流動狀態,很難成為穩定的城市居民。 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關鍵是為農民進城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農民在城里有長期穩定生存的手段,只有這樣,城鎮化水平才可能扎實地提高。 1、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準入限制,實行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取消專門面向外出就業民工的就業證卡,簡化農民外出就業手續。從實際情況看,這種專門面向農民工的就業證卡,基本上已喪失了管理和服務的實際意義,大多演變成以管理之名,行收費之實。為外出或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經營性服務的收費必須符合“自愿、有償”的原則。堅決糾正各種對外出或外來務工人員強行服務、強制收費的行為。 2、要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相當一部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沒有簽定勞動合同的現象非常普遍。應當把進城務工農民納入《勞動法》實施范圍,制定相應的《勞動法》實施細則,在法律上規范勞動關系,加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工傷保險制度是幾乎所有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普遍優先考慮的保障項目。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擴大了保障范圍,將農民工包括在內,這個《條例》的實施,將使得農民工和城市企業職工在工傷保險面前不再有差別。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認真做好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的工作。我國農村職業教育薄弱,農村大部分沒有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由于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就業競爭力不強。面對局部地區出現的“民工荒”,要高度重視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通過培訓幫助進城務工農民適應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增強農民進城的素質能力。要將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增加各級政府用于勞動力培訓的投入。要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把發展中等職業學校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3、積極探索多種形式,解決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具有很大的流動性,農民工社會保障應按照他們的實際需求分層次、逐步推進。對那些在非正規部門就業的勞動力,如個體商販等,主要以個人儲蓄和參加商業保險的方式取得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障。對那些在正規部門就業、簽定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可逐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的范圍。由于各地社保標準不一,農民工在跨省、跨縣市流動就業時,社會保險轉移的可操作性很差。應制定相應的政策解決這一問題。 4、要調整城市建設的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城市的財政支出和各種公共服務不能僅考慮城市戶籍人口的需要,應該有效服務于全社會。城市政府應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進城農民視同常住人口對待,應把外來人口對住房、就學、醫療等設施的需求納入城市建設規劃。要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入大中城市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大中城市的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準入條件。農村居民在城鎮落戶后,在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應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應的義務。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種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城市社會的和諧。 。ㄗ髡邌挝唬簢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