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倪洪江
調查發現,生產用原料或半成品的主要來源地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企業達到51.9%;而來自長三角16城市以外的蘇浙地區也占了15.2
%有46.9%的企業其生產所需的生產線和生產工具來自長三角地區,長三角以外江浙地
區也有14.5%的比例
有83.3%的家電制造企業生產用原料或半成品來自長三角兩省一市范圍內
“浙江工業企業與長三角其他地區企業之間在產業配套、營銷網絡、技術開發、信息溝通、職業技術培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日,浙江企業調查隊在相關調查后,對浙江長三角企業在該區域的協作程度作出了如是結論。
2月22日,浙江企業調查隊綜合處處長邱海祥向記者介紹說,去年四季度,浙江省企調隊對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臺州7市450家工業企業中開展了一次“長三角地區工業企業關聯度調查”。
據介紹,這次調查的樣本企業全部為年銷售收入在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其中有80.2%是各級重點或骨干企業,有25家是國家級重點或骨干企業。行業分布幾乎涉及工業的所有種類。由于調查涉及的區域廣、行業多,其結果不僅對浙江、對上海與江蘇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長三角企業協作加強
調查發現,回答“生產用原料或半成品的主要來源地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企業達到51.9%;而來自長三角16城市以外江浙地區的也占了15.2%。同時,有46.9%的企業其生產所需的生產線和生產工具來自長三角地區,長三角以外江浙地區也有14.5%的比例。在對洗衣機、飲水機、油煙機等家電行業的調查更是發現,長三角地區已能夠就地配套、就地取材,從零配件生產到整機制造,形成一條龐大的產業鏈。如對調查的11家行業種類為“家用電力器具制造”的企業單獨分析,有83.3%的生產用原料或半成品來自長三角兩省一市范圍內,其中4家企業的生產用原料或半成品全部來自于長三角地區。
而在研發與人才培訓上,被調查企業中有106家建立了194個專門的產品研發基地,其中85.1%位于長三角兩省一市內。
另外,長三角企業在營銷網絡上聯系也明顯增強,調查有162家企業設立了1473家辦事處,其中僅長三角區域內就占54.6%。
對此,浙江企調隊綜合處副處長朱卓瑤分析認為,由于區域內配置半徑短、采購成本低、沿海港口物流便捷,這使得長三角地區工業企業之間在投入產出關系或上下游之間的聯系漸趨緊密。
浙江省浙商研究會副秘書長田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產業間、企業間合作加強,意味著企業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發生轉變:從競爭的“單贏”模式向合作的“共贏”模式轉變。
拆除制度藩籬 推動區域協調
浙江企調隊發現,長三角區域內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仍然存在,同行業企業間為爭奪相對有限的市場和資源常各自為戰,甚至上升到有地方政府直接參與的地區間支柱行業的競爭。也就是說,雖然長三角企業間橫向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至今還很少進入到更具現實意義的產業整合層面。
對此,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建軍還是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他認為,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各地區間的競爭和合作都在深化,有問題也是正常的!皭盒愿偁帯北砻魇袌龅牟煌耆,而重復建設在某些領域出現也是市場競爭在所難免的。只要能不斷加快市場規范化的步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對于這種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田青認為這直接與我國對政府官員的績效考評體系有關。比如為了得到好的績效評價,各地方政府積極鼓勵和參與地區間支柱行業間的競爭,從而帶動企業間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因此她認為,長三角企業的產業整合要得到實質性進展,應注重政府考評體系的創新和指標的再造。
而記者從浙江企調隊綜合處了解到,被調查的企業中,最強烈的呼聲也反映在希望各級政府要從戰略高度、全局角度制訂政策,協調好長三角兩省一市各級政府之間及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系,拆除省際之間制度藩籬,推動區域協調機制的形成,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的消極影響,建設良好的經濟一體化制度平臺,真正實現資金、人才、技術、能源、信息等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2月25日 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