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比例偏低 債券基金集體踏空債券牛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4日 10:35 證券時報 | |||||||||
2004年債券型基金規模從131億份下降到82億份 集體踏空大行情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相信的事實。但是,我們又必須直面這個事實。
去年4月29日,交易所國債指數于91.83點見底,隨后開始一路上漲;至2005年2月21日,該指數已經攀升至98點。這期間交易所國債指數漲幅達到了驚人的7.7%。 債券交易員普遍將這輪行情判定為中級別的大反彈,眾多券商與保險公司紛紛獲利相當豐厚。 然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的13只債券基金不僅未能從中獲利,甚至紛紛出現虧損:這13只債券基金的同期平均凈值增長率為-3.18%,遠遠落后于交易所國債指數的漲幅,差距接近11%。從單只債券基金上看,僅有5只實現了盈利,最高單位凈值同期漲幅只有1.78%,只相當于同期國債指數漲幅的23%。而在出現虧損的8只債券基金中,單位凈值最大跌幅達到了5.55%。 據業內人士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絕大部分債券基金的組合中都持有股票和可轉債等風險較高的投資品種,而持有債券的比例卻偏低。本報信息部統計數據顯示,在2004年二、三、四季度,債券基金投資國債和金融債的比例分別是53.5%、44.4%和51.3%,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很顯然,在債券市場不斷上漲過程中,債券基金未能把握住時機增倉債券,從而眼睜睜地看著債市大行情從身邊溜過。 屋漏偏逢連陰雨 不僅僅是對債市判斷錯誤,債券基金經理對股市判斷同樣出現失誤,并因此使得債券基金的處境雪上加霜。 根據統計,目前只有融通債券、華夏債券和招商債券是純債券基金(不能投資股票);其他債券基金按照契約都可以選擇投資一部分股票或者可以參與新股配售和增發等。另外,可轉債也納入了所有債券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但它與股票的聯動性較強,亦屬于風險較高的投資品種。數據顯示,恰恰是這種靈活度讓債券基金“閃了腰”,而且是從去年二季度以來集體對大方向判斷失誤。 據統計,13只債券基金去年二、三、四季度投資股票的比例分別是19%、15%和16.7%,投資可轉債的比例分別是26.5%、37.4%和45.6%。顯然,債券基金集體對可轉債大幅增持。然而,隨著股市從去年4月份進入一輪更慘烈的下跌中,關聯度極高的可轉債也因此紛紛出現了少有的大跌,令債券基金出現較大損失。 有基金經理也承認,可轉債屬于唯一經過驗證的資本市場避險品種,其風險收益特征是現有債券可投資品種中最優的,因此大多數債券基金經理主動傾向于配置可轉債。伴隨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股市下跌,可轉債也出現了非理性的過度拋售,使債券基金的凈值出現了一定損失。 持有人“英明”撤退 2004年是基金行業大發展的一年,基金整體規模從2003年末的1614億份迅速增長到2004年底的3151億份,基金總份額增長了95%。 然而,在四大類基金品種中,與股票型基金規模增長76%、貨幣市場基金增長10倍、保本基金增長2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債券型基金的規模逆勢走低,從131億份下降到82億份,降幅高達37%。 從具體基金來看,截至2004年底,近七成債券基金的份額與首發相比都縮水了一半以上。其中還出現了兩只規模在一億份以下的債券基金,按照基金法的規定,這兩只基金已經接近了清盤的底線。與債券基金的業績表現相對比,持有人的減持無疑是比較英明的決定。 三點反思 客觀地看,2004年債券基金經歷了一場整體性的大危機。據業內人士分析,有幾個方面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發行時機的問題。1996年以來,隨著一個完整的減息周期出現,債券市場進入一個7年多的大牛市。但由于開放式基金出現的比較晚,直到2002年9月20日,才出現了第一只債券型基金———南方寶元,而這個時候債市的大牛市已經接近尾聲。進入2003年以后,隨著CPI的一路攀升,市場預期減息周期結束,債券市場從2003年8月開始進入大熊市,尤其是2004年4月份一個月,由于國家突然開始宏觀調控以及管理層清理國債回購市場,債市出現暴跌,當月交易所國債指數最大跌幅超過6.7%。而目前市場上所有的14只債券型基金中有13只是在2002年9月至2003年底之間發行的,也就是說這些債券基金幾乎無一例外地遭遇了這波債券市場的大熊市,這也說明基金公司在選擇債券型基金品種的發行時機上并不太好。 其次,債券型基金產品的設計上基本都允許基金經理將部分資產投資于高風險的股票以及風險較高的可轉債。這樣固然在股市行情好的時候可以提高收益,但作為雙刃劍,在股市不好的時候也會大幅拖累債券基金的整體業績。 最后,基金公司產品設計上和發行中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一窩蜂地上同一種產品,一旦市場情況轉壞,將損害公司的品牌,債券基金已經給了市場一個深刻教訓。那么,現在基金公司又集體瞄上了貨幣市場基金,固然搶得頭啖湯的基金公司嘗到了甜頭,但隨著今年銀行系基金公司奪路殺出以及規范貨幣市場基金運作的法律文件即將出臺,貨幣市場基金的“花樣年華”是不是也快過去了呢?這不能不提醒現在急于趕這趟“晚班車”的基金公司們,不要步當年債券基金的后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