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才
因校園民歌暴得大名的高曉松有一句名言:人生是如夢如飯。引用“名言”至高曉松很搞笑,可是他這句話說得著實精彩。夢是精神食糧,飯是物質食糧,少哪樣都不成。
許多人的職業并不是夢,只是吃飯,與夢無關。能靠做夢掙到吃飯的錢,換言之從事
的職業是一生至愛,該是很幸福的事。這是另外一個話題,這里暫且不談。
單講“如夢如飯”四個字,如果飯像美夢一樣漂亮……最近看央視烹飪大賽,那些如夢一樣的飯菜端的讓人目瞪口呆,食指大動。調動觸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在電視屏幕上做一桌前所未有的食物饗宴。講那些大廚都是藝術家,并不過分。
而藝術家中不乏大廚,或者是深具大廚功力的美食家。寫《隨園食話》的清代詩人袁枚,把家常菜講得誘人,不是貧嘴而是識髓知味。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我下了兩次決心都沒看完,現已將其列為2005年必做的十件大事之一。我呼呼啦啦地瞎翻一通,看到許多美食,在書中扮演了不尋常的角色,乳酪泡芙、青豆沙拉、烤紅鯡魚、海鮮炒飯、奶油煎魚、牛肉烤盤、白沙拉醬羊肉、俄式炒牛肉、文火蒸覆盆子奶凍、瑪德萊娜小甜餅、杏子派、蘋果派、葡萄干蛋糕、巧克力醬、巧克力泡芙等等。尤其著名的瑪德萊娜小甜餅,那是一枚魚鉤,結結實實地釣起《追憶似水年華》這條百萬言大魚來。
然后就有巴黎一名廚編寫了一本《重現的美食》,這么說罷,該書在手,一個“普迷”便可如法炮制,不走樣地做出一份巧克力奶凍,與弗朗索瓦絲在某紳士家中為他奉上者并無二致。巴黎另一名廚出過《莫奈的美食札記》。這是大廚們向藝術家的致敬。
這種書現在書市上并不少。我有一北京女友是村上迷,去年春節寄給我的禮物是村上春樹小說中的食譜和美食地圖,好看,但不實用。我寧可她給我《紅樓夢》中的食譜,也不成,《紅樓夢》中的菜太寫意,惟一有詳細做法的是茄鲞,依此辦理做出來是油汪汪一大盤茄丁燒雞丁。
食物有它的味道,好書也有它獨具的味道。好書中的美食是強化這種獨具的味道的,藝術的感染力由此誕生!蹲窇浰扑耆A》中弗朗索瓦絲烤制的巧克力奶凍,維爾迪蘭夫人待客的海鮮炒飯,都傳遞出獨特的氣味和氣氛,一碗干果粗糧加一碗咖喱菜更加凸顯了那種氣息。
想起沙漠想起水,如果能看到什么菜想起跟它相關的文學人物,那是美食和作品雙重的成功。
想起董橋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蔥爆羊肉都還沒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會是清蒸石斑還是紅燒豆腐也沒主意,至于八十歲以后的消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餅干?一杯牛奶?……”這些話,妖!
一個讀者總會有最鐘愛的片斷,一個食客總有最鐘愛的菜式。費爾巴哈說,一個人看的書就是她吃的東西。逆推這句話仍然成立。將來失業了上街擺卦攤我會拿食譜給人算命,那是ph試紙,量人酸堿與深淺。
《市場報》 (2005年02月22日 第二十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