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福建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的優劣比較分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2日 11: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面對近年來長江三角經濟圈和珠江三角經濟圈的崛起,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壓力、動力并存,如何實現福建經濟的“突圍”,使福建經濟邁向新的上升通道,是福建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在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產業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產業鏈的長短和關聯效應的大小、產業貢獻率和增長后勁等諸因素后,福建于2001年開始調整產業結構,著手發展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以電子、機械、石化為福建工業主導產業,以項目帶動為主切入點,以工業園區為承載點的工業產業發展思路。

    一、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三年時間對電子、機械、石化等三大工業主導產業的著力培育和發展,我省主導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在主導產業的推動下,福建經濟己邁向上升通道的一個轉折點。但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乃至全國同產業比較我省電子、機械、石化工業仍存在一定差距。

    1、從總量上看:增長速度快、帶動效應大

    2003年,我省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63.35億元,比上年增長33.2%,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高4.8個百分點,拉動全省工業增長17.1個百分點;2001-2003年規模以上主導產業產值累計增長113.6%,三年產值實現翻番,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44.8%上升至2003年的47.6%,由于增速快,三大主導產業總量再上新臺階,2003年全省規模以上主導產業工業增加值為576.76億元,占全國同產業3.3%,比2000年提升0.2個百分點。

    2、從運營質量上看:經濟效益穩步增長,盈利水平不高

    2003年我省規模以上主導產業實現利稅200.68億元,比2000年的81.98億元增加118.70億元,年均增長34.8%,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高6.7個百分點。但從我省主導產業的盈利水平看,2003年規模以上主導產業銷售收入利潤率為6.4%,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率低0.1個百分點,其中電子信息為6.1%,低0.4個百分點;石化工業為5.6%,低0.9個百分點;機械工業為7.3%高0.8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石化工業盈利水平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盈利水平有一定差距。

    3、從產業結構看:各產業發展不甚平衡

    電子產業優勢突出、產業集聚初具規模。近年來我省高新技術龍頭的電子工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其在工業經濟發展的地位愈趨突出,2003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工業總產值達901.4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8.2%,比2000年提高2.5個百分點,且市場前景看好,產銷率達98.6%,出口交貨值增長43.3%,比規模以上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產品結構調整也取得明顯進展,家電產品檔次、規格、功能等方面有很大提高,而且逐步向節能化、綠色化、多功能化方面發展。在技術上實現了數字技術階段的飛躍,大屏幕彩電、多媒體技術、高檔系列微機、大規模并行計算機系統、移動通信系統、新一代數字視頻終端、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技術等新品相繼問世,2003年我省有19個項目獲科技進步獎、15個項目獲優秀新產品獎。以廈門為龍頭的東南(廈門、福州、漳州、泉州)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己初具規模,正在成為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產業聚集帶。

    機械工業增勢良好、產銷銜接不甚理想。機械工業也是我省工業經濟發展的一支骨干力量,產銷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近年工業總產值增速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增幅。2003年工業總產值為848.33億元,比上年增長35.3%,高于主導產業工業總產值的增幅,80%以上機械工業產品均保持增長態勢,裝載機、汽車等支柱產品增勢強勁,其中裝載機產量居全國各省市第1位,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機械工業中的汽車業快速發展,有效地帶動了其配套產品的增長并形成汽車產業鏈,2003年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為231.2億元,增速為50.4%,拉動機械工業增長12.5個百分點。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機械工業質的增長遠低于量的增長,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我省機械工業優勢產品不多,品牌影響力不大,產品產銷率偏低,2003年產銷率為96.37%,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還低1.02個百分點。

    石化工業潛力良好,產品結構有待改善。伴隨著電子通信、汽車、建材等工業的增長,有力地拉動了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發展,同時傳統下游產業如輕工、紡織等的增長也較快,有效增加了石化產品市場需求,新投產的大企業如翔鷺石化企業(廈門)有限公司、泉州泉港海洋聚苯樹脂有公司、福建湄洲灣氯堿工業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為石化行業的增長提供著主力作用。但由于石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較為突出,下游產品比重相對較高,而上游基礎原料所占比重嚴重偏低,2003年規模以上石化工業創工業總產值613.59億元,增長25.1%,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相比還低3.3個百分點,在我省工業行業中處于落后地位,與我省石油和化工主導產業地位極不相稱。

    4、從全國比較看:

    區位商不高區位商是反映不同區域各產業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當某一產業的區位商大于1,則表明該產業專業化程度比較高,專業化率較高也就意味著該產業生產較為集中、具有相對規模優勢、發展較快,在整個區域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否則該產業的專業化率比較低。從計算結果看,我省三大主導產業區位商為0.95,小于1,總體水平不高。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區位商為1.63,在全國同產業中優勢突出;石化工業區位商為0.83、機械工業區位商為0.71說明石化、機械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優勢不甚明顯。(詳見表1)

    表1:福建主導產業在全國區位商

    行業                                 區位商
    主導產業                               0.95
    石化產業                               0.83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0.41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0.62
    化學纖維制造業                         1.47
    橡膠制品業                             1.14
    塑料制品業                             1.85
    機械產業                               0.71
    金屬制品業                             0.73
    通用設備制造業                         0.43
    專用設備制造業                         0.82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0.71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0.72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1.35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1.63

    產業增長貢獻率不高從主導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看,2003年我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60.2%,與全國同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比較低5.8個百分點,與鄰近的長三角、珠三角比較差距更大,2003年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同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85.4%、84.8%、60.8%、78.7%,比上海、江蘇、廣東差25.2、24.6、18.5個百分點,可見,我省主導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和周邊省份。

    市場占有率不高市場占有率是衡量一個地區工業經濟競爭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市場占有率高表明其競爭力強,反之則較弱。2003年我省石化、機械、電子等三大主導產業在全國同產業的市場占有率為3.23%,比廣東、上海、江蘇、山東、浙江低5個百分點以上,其中比廣東低16.22個百分點、比江蘇低11個百分點。在我省主導產業中電子工業占有率最高,為5.69%,位于全國同產業第五位;石化工業占有率為2.85%,位于全國同產業第十二位;機械工業占有率2.37%,位于全國同產業第十三位。福建主導產業在全國市場僅為中等水平。(詳見表2)

    表2:福建主導產業在全國市場占有率

    行業                                 市場占有率
    主導產業                                   3.37
    石化產業                                   2.85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41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2.21
    化學纖維制造業                             4.98
    橡膠制品業                                 4.10
    塑料制品業                                 6.37
    機械產業                                   2.37
    金屬制品業                                 2.59
    通用設備制造業                             1.57
    專用設備制造業                             2.82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2.18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2.49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4.24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5.69

    二、潛在原因

    1、企業規模普遍偏小

    企業規模小是福建工業經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我省重點培植的三大主導產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2003年我省三大主導產業戶均資產71217元,比全國同產業戶均資產少10060元,戶均資產位于全國各省市第23位,處于下游水平;從2003年國家統計局認定的大中型企業看,全國電子、機械、石化行業的大中型企業為10409家,福建僅302家,占全國同行業的2.9%。企業規模偏小,自身承受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發展后勁受到較大影響。

    2、布局雷同、基礎薄弱

    從沿海及周邊省份工業經濟定位看,大多省份都把電子、石化、機械定為主導或支柱產業來發展、培育,我省與周邊省份產業結構雷同,沒有福建特色,所面臨的壓力更大。在三大主導產業中,機械工業基礎薄弱、裝備能力與水平不高,對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形成很大制約,而且在全國有影響力和在本省起龍頭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大公司少;石化工業基礎原料供應不足,特別是基本有機原料如乙烯、丁二烯、芳烴等基本是空白,發展滯后,使中下游化工產品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高附加值石油和化工產品少,精細化工率低,產品品種少,低檔產品多等等,在市場競爭中劣勢明顯。制約了石油和化學工業本身的發展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影響了我省主導產業的發展步伐。

    3、行業分布散、集中度不夠

    我省目前主導產業涉及面看,涉及工業行業有12大類,占我省現有工業行業的三分之一,但從各行業占規模以上總產值比重看,只有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有絕對優勢,達18.2%,其次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5.6%,其余各行業均低于5.0%,占比最低的為橡膠制品業,為1.1%。由于涉及面廣,有些行業工業總產值占比較小、效益不佳、發展潛力不大的行業如金屬制品業2003年產值占比在2%以下,增長幅度為5.9%,成本費用率達90.7%,“兩金”占比達47.3%,與主導產業不相匹配。

    4、產業鏈欠發達、產業集群較單薄

    我省主導產業中除了電子信息產業鏈較為健全、產業聚集初具規模外,石化、機械產業基本上處于遍地開花狀態,產業之間關聯度較低。如石化工業,上、下游產業間生產能力不匹配,上游產品產量低、產品品種少、自給率低,滿足不了自身及相關行業的中下游產品的發展需求,從而影響了石化工業的整體發展。機械工業雖已形成福州東南汽車、廈門工程機械和福安電機電器等3個初具雛型的產業集群,但在產業集群區域,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重點產品產業鏈也不完整,缺口較多,主要總成和零部件配套體系不完善,如:東南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車橋、方向機均從省外采購;廈門金龍汽車的幾大總成(如發動機總成、變速器總成、驅動橋總成、非驅動橋總成、轉向器總成、空調系統、制動系統等)均從國外進口或購自省外;工程機械中,裝載機、壓路機的心臟總成發動機來自省外;船舶行業在省內配套率很低,大部分配套總成和部件(如:主機、輔機、甲板設備、導航設備、控制儀器儀表等)均來自省外或進口。而近年來,沿海先進省市逐步形成了許多基于專業化生產的機械產業集群,如:上海的汽車,山東的柴油機,江蘇的小柴油機,廣東的分馬力電機和照相機,浙江的微型軸承、模具、低壓電器、泵閥等,整機企業和配套零部件、工藝協作企業大量集聚同一區域,分工精細,服務便捷,成本大幅度降低,推動了該地區機械工業水平的提高,產業競爭力明顯高于我省,福建機械工業倍感壓力。

    5、拼盤組裝生產,科技含量不高

    技術進步對產業升級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對我省主導產業不明顯。主要表現為:一是新產品新技術覆蓋面較小,2003年我省主導產業新產品產值率為11.8%,比全國平均水平16.2%低4.4個百分點,其中電子、機械、石化產業的新產品產值率為15.7%、16.1%和0.2%,分別比全國同產業水平低7.1、4、4個百分點。二是我省主導產業中組裝加工企業居多,自主開發能力較弱,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品心臟部件幾乎依靠進口,如機械工業缺少國家級高層次的機械專業產品研究院所,機械類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的力量薄弱,許多三資企業的技術開發人員很少,新產品開發主要依靠國外的母公司。在重點產品中,輕型客車和轎車屬引進臺灣和三菱技術的產品,省內僅能進行小改革;大中型客車注重車身設計和總成配置,采用“搭積木”式生產方式,利用國內外的優秀零部件總成“做拼盤”進行匹配;出口船舶主導產品多由船東委托國外設計或國內專業設計院所設計。即使是以高新技術龍頭的電子工業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生產企業仿佛一個加工組裝車間,部分企業賺取的只是廉價的加工費,2003年我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品銷售成本增速高于產品銷售收入增速,實現利潤增長29.7%,比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低8.3個百分點;成本費用率高達91%,比規模以上工業成本費用率高4.2個百分點;銷售收入利稅率只有7.2%,比規模以上工業低3.5個百分點。

    三、發展思路

    1、定位準確

    區域工業主導產業選擇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塑造風格各異、關系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求得較好的區域產業分工效益。為此認清優勢,做到用己之長,避己之短,知彼之長、補己之短,是區域工業主導產業選擇的重要前提。違背自身優勢去進行產業上趕超和攀比,結果是欲速而不達。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注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謹防結構調整中出現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傾向》一文中指出:“重型化快跑將使中國遭遇能源危機……面對石油與電力極度缺乏,以重工化為主導的粗放型增長不會長期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相反,只會引起全國性能源損耗……”。福建是背山面海,油、煤等能源相對缺乏,交通瓶頸尚未完全解決,部分傳統輕工行業具有相對優勢,在全國同行業中產值比重較大、區位商較高的前10個行業中大部分為傳統產業,為此在產業調整中應將部分優勢突出傳統輕工行業作為主導產業進行扶持,如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目前在全國擁有名品牌、名商標較多,而且泉州服裝、晉江莆田鞋業等產業集聚比較典型的地區產業鏈己具模型;再如家具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等行業在全國區位商高,我省又有這些的豐富資源,應予以引導,使之既能保護環境又能發展、壯大產業。

    2、做大產業群、拉長產業鏈

    要實現工業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當前要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建設若干個重要產業基地,做大產業群。一個好的項目可以帶動一個產業、行業,形成產業鏈、產業群和產業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充分利用一批涉及我省經濟發展大局的重大項目,如福建煉化一體化、福建液化天然氣總體項目、東南汽車二期轎車等,繼續策劃一批新上項目,做好項目推介轉化工作的同時,加強以閩東南為重點、以福廈漳交通干線為主軸的海峽西岸電子信息基地,以湄洲灣沿岸、廈門海滄為重點的石化基地,以福州青口汽車城和廈門客車為中心的汽車及配件基地,以廈門為中心的工程機械與飛機維修基地,以馬尾、廈門為中心的船舶修造基地等建設,加強投資引導,引入國際相關大企業和配套企業進駐這些基地,延伸擴大產業鏈,精心打造好我省電子、機械、石化等重點產業鏈。要圍繞產業鏈的薄弱點,加大項目招商的政策支持力度。依托優勢大型企業延長產業鏈,形成大中小項目相配套。比如,以煉化一體化、廈門翔鷺石化、騰龍特種樹脂等項目為龍頭的石化產業鏈建設,實施以上游帶動中下游,以中下游促進上游的雙向推動戰略,帶動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機化工、精細化工、化學建材等石化行業的快速發展。

    3、瞄準主攻方向、進行科技創新

    順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堅持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究開發并舉,整合科技資源,增強主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主導產業附加值。機械工業著重圍繞主導產品、特色產品、重點機械裝備三方面,朝高附加值和知識密集型、機電一體化、技術軟性化、生產專業化方向提升,開展技術創新。著力發展汽車、工程機械、電工電器、船舶修造、航空修理等五大類產品技術,同時大力發展光機電一體化、精密加工機械等高科技產品和環保設備、農業機械、基礎機械和機械基礎件等一批特色產品和技術;石化工業要重點在新催化技術、生物化工技術、計算機化工應用技術、聚合物改性技術、精細化工工程放大技術等關鍵技術上創新突破,著力發展石油化工及有機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精細化工三大類技術與產品;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應按照全國信息化建設方向,突出本省特色,加快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競爭優勢的技術和產品,在數字技術、微電子技術、網絡技術、軟件技術、IC設計技術、精密加工技術領域進行創新突破,發展數字化音像產品技術、計算機及外設和網絡產品技術、應用和支撐軟件技術、通信設備終端技術、新一代元器件和關鍵配套件技術、集成電路產品技術。

    4、加強品牌培育、提高市場占有

    品牌是現代企業競爭中一個強有力的武器,一個具有極高知名度的品牌,對消費者具有強烈的號召力,它能為企業贏得信譽,能促成消費者購買行為,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企業的無價之寶。為此,要著力實施品牌戰略。針對我省主導產業目前名牌產品少的現狀,政府部門一方面要著力培育、扶持我省名牌產品的開發、創造工作。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走名牌戰略捷徑――“品牌兼并”,為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與國外名牌、國內名牌牽線搭橋進行“品牌兼并”,利用他人之品牌,贏得市場,從而搶占市場。對于已經建立起來的品牌,要充分利用其品牌潛能,提升系列產品、同行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管理部門要在政策上多給鼓勵,在媒體上多給宣傳,同時建立一種有效措施保護名牌產品,凈化市場競爭環境,杜絕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假冒偽劣產品損害名牌信譽和企業形象。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福建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