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百年品牌為何難續輝煌 泊頭火柴困境調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1日 09:51 燕趙都市報

  本報記者 趙志國

  這是一個見證了20世紀風云變幻的企業,泊頭火柴曾是幾代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時代烙印。

  1912年伴隨著民國成立的硝煙,北洋軍閥馮國璋參股創立了這家火柴廠,歷經20世紀
上半葉的戰火,幾代民族資本家的苦心經營,解放后率先公私合營,民營資本全身而退。

  此后30多年間,它又成為計劃經濟的一個晴雨表:一盒火柴2分錢的定價幾十年雷打不動;在中國邁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它又成為自主定價的最初受益者;在90年代末的企業改制中,國家沒有拿走一分錢,全員持股、按月分紅的改制卻沒有給企業帶來發展動力,市場需求的持續萎縮,低成本擴張的失利,連續幾年的虧損,幾乎所有人對這個亞洲最大的火柴廠都不敢再抱有希望。一個經歷了世紀滄桑、幾代人為之畢生奉獻的企業如今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活在“過去”中的人們

  “看著一間間廠房被推倒,心里好像被什么東西敲打。”

  1月19日上午,工人們站在被拆除的廠區廢墟前,久久不愿離去。

  工人們被告知,這塊占整個廠區1/3的區域將被用來做商品房開發,用來蓋高樓大廈。

  火柴廠停工已經2個多月了,理由是沒有木材,但一位留守的廠方人員苦笑著說,“就算有木材,生產出來也不賺錢。”在2004年,火柴廠停產就停了3個多月,連續幾年的虧損仍然看不到扭轉的勢頭。

  一位當地官員在談起火柴廠時搖搖頭,臉上露出惋惜,“這幾年年年虧損,一直在吃老本度日。”

  然而,眼前的這種衰敗卻恰好與十幾年前形成鮮明對比,上世紀80年代末正是火柴廠最紅火的時候,工人們每個月都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資、獎金,比當地其他行業多出了一倍還不止,就連廠里的姑娘小伙在當地找對象都要挑來揀去。在當地,在火柴廠上班是一件令人艷羨的事情。

  10年過去了,在當地一說起火柴廠已經沒有人再投以羨慕的目光,在這10年間大多數國人的生活發生了巨變,但這個企業卻在走下坡路。企業中的大多數人們,生活在“過去式”中,這個社會的巨大進步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區域里卻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

  泊頭火柴的世紀足音

  在50年前的解放之初,泊頭火柴廠曾是當時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記者見到的74歲的杜恕珠老人曾經是火柴廠的副總會計師,1950年他來到火柴廠,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中的大半歲月。

  “泊頭火柴廠的公私合營比別人要早一步,當時企業的資方是來自河間的一個民族資本家,1950年他從企業撤股后就去了天津,從此泊頭火柴廠就成了完全的國企了。”

  杜老記得,當時還有過火柴廠合并的事情,最初國家提出把泊頭火柴廠并到石家莊火柴廠(即石家莊造紙廠的前身),許多人反對,泊頭火柴廠得以保留下來,當時企業規模還不大,全部是手工生產,一年的產量也不過20多萬箱。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泊頭火柴廠的規模不斷得到擴大,廠房擴到了300多畝地,人員最多時達到了2300多人,在當地,火柴廠是一個令很多人羨慕并引以為榮的企業。泊頭火柴的名頭在全國也成為一個知名“品牌”。

  “那時的泊頭火柴廠規模在國內是最大的,即使整個亞洲也是規模最大的,而且在國內的同行業中創下了幾個第一,至今也無人可以超越。”這種輝煌一直延續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對物價逐步放開,火柴的出廠價也從幾十年不變的2分錢一盒演變為企業自主定價。

  這時候的火柴廠成為一些人眼里的“香餑餑”。在上世紀80年代物資普遍緊缺的幾年里,泊頭火柴廠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人們排隊等待要貨,“在那個時代,只要手里有貨,就意味著他發財了,所以,有人為了搞到一張廠長的批條,甚至開出了上萬元的價格。”

  火柴廠的這種好日子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杜恕珠看來,火柴廠這幾十年來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可謂巨大,在效益最好的那幾年,每年上交給國家的利稅都在上千萬元。即使是平常年份,每年的利稅也都有幾百萬元。這時的火柴廠職工也成為外人羨慕的對象。

  “改制”的是是非非

  按照職工的說法,火柴廠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應當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

  處于鼎盛時期的火柴廠,作出了幾個重大決策,這對它后來的走向發生了重要影響。一是低成本擴張。泊頭火柴廠先后兼并了邢臺臨西火柴廠和安徽安慶火柴廠。決策層的意圖很明顯,希望借此打開全國性的市場,但很快這種愿望落空了,派往外地的管理人員在當地的工作遇到很大阻力,最后只能無功而返。這一事件留存下來的惟一印記就是在辦公樓外至今還能看到一輛從安慶抵頂回來的客車。

  與此同時,擴大生產線、提高產能也是這一時期火柴廠的重要一步。火柴廠的產量在很短時間翻了一番,提高到年產量200萬箱火柴,有人對此的評價是“太盲目了”。一位在火柴廠工作幾十年的老人認為,火柴業其實很特殊,市場容量有一定限度,多了積壓,少了又不行。

  在90年代中期的幾年里,企業就已初步顯露出巔峰過后的頹勢,連續幾年贏利下降,到了1998年,企業迎來了改制的機遇。

  據廠里許多人回憶,那一次改制中,企業的固定資產合計有5767萬元,但國家沒有從企業拿走一分錢,經過核算,這些資產恰好剛夠“保障在職和離退休職工的基本工資。”這之后,國有股份從企業全面退出,企業變為全員持股,從董事長以下至普通工人按照從80萬--2000元不等的出資比例,“集體買下了火柴廠。”

  今天來看這場7年前的改制,應當說是一次“不完善”的改革,企業的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可想而知,企業并沒有因為這次改制而走出低谷。

  改制所帶給普通工人的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按月拿到20元的股權分紅。因為按照改制的方案,企業每月都會拿出全部股份的1%進行分紅,這樣,員工和企業領導層就可以每月按股權比例拿到一份分紅,即便企業幾年來長期虧損,但這種分紅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不思進取”的企業性格

  在廠辦室,記者看到了一份2004年的企業財務報告,從中可以看出,火柴廠的整體下滑仍在繼續。

  數據顯示,火柴廠在2004年完成的銷售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700萬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4年的火柴市場價格卻比上一年有所上升,企業的利潤仍是負數,只不過比2003年賠得略少一些。

  一位企業人士對此的解釋是,企業面臨的不利因素太多了,火柴市場的日漸萎縮是主要原因,這幾年來一次性打火機吞噬了相當的火柴市場,使得國內大部分火柴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加之一些私人小火柴廠的低價沖擊,使得他們的生產成本竟然比市場價格還高,企業“進退兩難”。

  記者采訪到的一些企業內部人士認為,火柴廠的這種窘境源自管理層的決策失誤。“企業發展到這一步,問題很多,但關鍵還是發展方向有問題。”企業的管理層沒有看到火柴市場走向夕陽的趨勢,一味地緊抱住主業不放,沒有主動尋找后續接替產業,反而希望在火柴產業上去搞全國性擴張,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失誤。

  一位當地官員對火柴廠的評價是,“觀念保守,不思進取。”空守著幾千萬元的享有百年盛譽的品牌,如今卻將資產坐吃山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特的景象,而火柴廠的大多數普通職工的擔憂在于,照這樣下去,“再過幾年,金山吃完了,企業垮了,到那時候誰來承擔責任呢?”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東方美女
迷人風情性感姿態
金雞送福
恭喜發財圖鈴拿來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