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航油巨虧事件:走出去我們還缺失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8日 05:17 北京青年報 | |||||||||
“中航油”投機期貨巨虧等事件,使近年來津津樂道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又一次看到了“風險”的警示。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沈丹陽說,無論企業、政府還是理論界,目前對防范跨國經營風險都還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企業自身,以及對企業防范風險有重要作用的相關政策環境、管理體制還有諸多應當檢討的地方。 沈丹陽談到決策機制的問題時說,目前中國企業的決策多呈現為“單線報批模式”:
沈丹陽說,盡管國家三令五申,當前在海外從事帶有博彩性質投機生意的中國企業仍不在少數。也有企業因“賭”贏了而欣喜若狂,但從近年總體情況看,失大于得。 “每隔三五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損失,只是以前虧得沒有中航油這么多,社會關注度也沒有這么高。”他說。據商務部統計,每年我國境外投資額一半以上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的大型國企作出的。“中航油事件”又引發了對國企跨國經營監管問題的議論。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針對“國資委管得太多”的說法,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再次表態,在過渡時期國資委對央企還得管,包括落實責任、簽訂責任考核意向書、建立公司董事會、選拔管理者等。 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政府的監管不能缺位。問題是怎樣才能管得更有效?關于跨國公司的監管,到底是成果監管還是過程監管的問題,學術界一直有爭論。 有專家認為,政府的要務之一是盡快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應當規定,跨國經營的企業,一旦主要因經營管理原因出現嚴重虧損的,就要像對出現礦難的煤礦領導一樣,對直接責任人和企業負責人嚴加處罰。當然,要賞罰并重,避免出現企業負責人因怕出事而喪失進取心的情況。 文/新華社記者 作者:李柯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