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高速擴張存隱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08:30 上海證券報 | |||||||||
隨著保險資金直接入市進入操作階段,保險行業已成為金融業一支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而如何保持保險公司的健康成長,進而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成為專家們關注的話題 主持人:盧曉平
嘉賓:巴曙松 郝演蘇 巴曙松:華爾街有一句話評價銀行業:"你要想知道哪一家銀行會出問題,就看哪一家銀行擴張得最快"。對于快速擴張的保險行業來說,同樣有借鑒意義。 郝演蘇:雖然保險行業發展潛力看好,但潛在的市場與現實的市場畢竟是兩回事。如果現有的發展大大超過了現實的市場,必然帶來很多憂患。 我國保險行業目前正處于快速成長時期,隨著保險資金直接入市進入操作階段,其已成為金融業一支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怎樣保持保險公司的健康發展?記者邀請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博士和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圍繞著保險公司的發展狀況、前景及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快速擴容關注風險控制 主持人: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期,證券公司發展非常紅火,人才涌入如潮。現在的保險公司發展狀況與之很相似。你們認為其中的異同在什么地方? 郝演蘇:去年是我國保險市場主體發展迅猛的一年。中國保監會解凍了停止8年的中資保險公司的審批工作,2004年中國保險市場打破連續8年不批設中資保險公司的堅冰,中國保監會一口氣批準了十幾家財險、壽險、農業險、健康險、養老保險等新公司籌建;同時還加快了保險外資公司審批步伐。 保險機構的壯大,不僅從數量上豐富了保險市場的主體,而且促進了保險市場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可以說,去年是保險行業主體提速的開始年。如果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不出5年,中國保險市場將擁有100多家保險機構。這樣的規模可以與鼎盛時期的證券公司相比擬了。 巴曙松:當前,隨著保險公司的上市和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發展,保險市場對資本市場的依存度增加;保險公司也已經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因此,把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對照起來分析,很有意義。 總體來說,市場主體的擴張是保險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還不是全部。實際上,從2004年底的統計看,全國保費收入為4318億元,保險深度達到3.4%,保險密度332元。保險公司的總資產超過1萬億元,達到11853億元。與此同時,保險體制改革的推進也比較快,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上市,其中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以集團形式在境外上市的金融保險企業。 但是,金融業發展需要一個相對平穩的環境,華爾街有一句話評價銀行業:"你要想知道哪一家銀行會出問題,就看哪一家銀行擴張得最快"。對于快速擴張的保險行業來說,同樣有借鑒意義。實際上,證券公司積累下來的許多問題,不是在資金緊張、業務萎縮的時期出現的,恰恰是在業務擴張最快、資金相對充裕的時期形成的。因此,越是加快發展,越要強調風險控制。 逐利資本緣何青睞保險業 主持人:為什么資本對于保險行業投資會如此鐘情?這與當初資本青睞證券行業是同出一轍嗎? 郝演蘇:資本總是追逐利潤的,但如果認識不清,資本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中遠集團投資平安保險,在6年間年年分紅,投資回報率超過400%。最初參與發起平安保險的招商局,也在2002年退出時獲得了10倍的收益;首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2001年出資1.8億元與大連實德集團公司等國內七家企業在上海組建生命人壽保險,兩年后首鋼股份可分享的所有者權益達到2.75億元,是當年投資額的152.8%。 但總體上看,作為壽險公司,一般有6到8年的投資期,但放大到10多年,好的平均每年的回報應該在10%以上。財產保險公司也需要3至4年的投資期,并且,財產險公司經營業績的穩定性并不高。有些投資人把現在的保險市場想得太樂觀了,僅僅看到現有披露的少數成功案例,而多數虧錢的買賣都沒有被曝光。實際上保險市場目前的總體回報率不是很理想,因為壽險公司是需要長期經營的,而財險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 巴曙松:資本紛紛涌入保險行業,實際上是在商業動機的驅動下,推動不同金融行業的利潤平均化。目前來說,銀行、證券和保險幾個行業之間的盈利能力還是有較大的差異,資本的涌入實際上是市場力量在試圖拉平這種差距。至于這些資本是否會經歷證券公司的發展所遇到的歷程,如果從盈利水平看,回答是肯定的。 證券公司遇到的挫折不能簡單的歸結為發展過快。中國資本市場是有遠大發展空間的市場,只不過一些市場制度的缺陷抑制了其增長潛力的發揮。證券公司發展的教訓在于,即使在證券行業獲得暴利的階段,因為特定的行業結構和治理結構,這些證券公司的暴利并沒有轉化為公司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們應在保險公司快速增長的階段及時完善預警、超前的監管制度,為可能在競爭中出現失敗的保險公司設定市場化的退出機制,防止在一個存在制度缺陷的環境下快速擴張。 當然,如果快速的進入同時伴隨快速的業務增長和盈利增長,這種增長是有實際需求支持的,關鍵是保險公司是否有能力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爭取這種盈利機會,是否擁有核心競爭力來為公司、為股東、為客戶、為社會創造價值。 處理好增長與利潤兩個目標 主持人:這樣快速度地發展市場主體,會對保險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在發展中,我們應強調質量還是效益? 郝演蘇:我對現在這樣快速的發展市場主體持有一定的疑慮。雖然保險行業發展潛力看好,但潛在的市場與現實的市場畢竟是兩回事。如果現有的發展大大超過了現實的市場,必然帶來很多憂患。 保監會之所以按住中資新牌照8年不發,主要是為了培育1996年成立的那批小公司迅速成長起來,以時間換這些小公司的成長空間。設想一下,如果1996年以后繼續再批新中資公司,就可能出現一批本土的小公司。還有,很多不熟悉金融市場的民營公司進入保險行業,求利心切,有可能出現殺雞取卵的局面。盡管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保險保障基金,但一旦出現保險公司倒閉清算,必然給社會和投資者造成很大的影響。 巴曙松:目前中國的保險公司在快速的擴容之后,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處理好增長與利潤這兩個關鍵目標的關系問題。從國際慣例看,增長和利潤這兩個保險企業的戰略目標之間具有復雜的關系,有時是互補的,有時則是互相競爭的。 保險公司在確定增長目標時,需要考慮的是:究竟主要是依賴內部增長還是依賴外部增長;究竟是對現有業務領域的增長還是在新業務領域的增長;究竟是依賴原有的金融工具還是創新金融工具基礎上的增長。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增長導向的市場戰略主要依賴于保險公司能否通過自身的市場行為,喚起和滿足新的保險需求,或者是否是追求對競爭者增加壓力。 與增長導向的戰略目標相對應的是利潤導向的戰略目標。在保險公司的經營實踐中,確定利潤戰略比增長戰略困難得多,因為決定利潤的因素眾多。從短期乃至中期看,利潤目標與增長目標通常是相互競爭的,只有從長期的觀點可以實現利潤目標和增長目標的兼容。因此,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在實際的經營決策中都必須面臨增長目標和利潤目標的協調和兼容。理論上比較好的選擇是,保持增長和利潤這兩個目標的螺旋狀的互動,例如起步階段強調增長,并容忍適度的利潤減少;在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之后,強調鞏固份額基礎上的利潤上升,隨后增長戰略重新加強和利潤戰略重要性退后,出現增長和利潤的漲跌互現、相互推高的螺旋狀發展。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恰恰是在如何實現這種螺旋狀的上升。許多保險公司往往容易滯留在一味強調規模擴張的第一階段,顯然是不能持續的。 防范行業內不公平競爭 主持人:外資保險公司目前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中資,這在證券市場尚未發生過。這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巴曙松:實際上,目前證券行業在對外開放中的滯后,是導致其當前經營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度的保護,實際上使其喪失了競爭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都是最早開放、最早直接面對國際競爭的行業。2004年以來,不僅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速度快于中資,實際上外資銀行的增長速度也快于中資,總體上看,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已經基本渡過了適應期,開始進入平穩增長期。 從目前銀行、證券、保險三個行業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看,保險業要高于銀行業,證券業開放程度最小。這種格局是基于中國金融市場的現實需求而形成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中國金融業開放的風險與收益的權衡。實際上,中國保險市場基礎較為薄弱,加上處于轉軌期的中國對于保險的需求增長較快,外資保險的加入能夠彌補這一巨大的缺口,因而對現有中資保險公司的正面沖擊并不明顯。可以說,沒有及時的開放,保險業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快的進展。 當然,在原來競爭力相對弱小的保險領域快速開放,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在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國內市場時,往往會選擇一些占有公共資源、帶有壟斷性質的國內企業,利用公共資源參與市場競爭,從而造成對市場公正秩序的損害。 因此,在堅持履行保險領域對外開放承諾的同時,我們需要把保險領域的對外開放與民族保險業的適度保護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引進中國保險市場相對較為欠缺、但是又十分必需的健康險、責任險和農業險等方面有專長的外資公司,在地區導向上引導其進入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同時要構建一個平等面向中資和外資的監管平臺。 郝演蘇:中外合資保險公司與其他組織形式保險公司之間不公平競爭的狀況值得重視。那些參與合資的外資保險公司,將成為中國保險市場快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而民族保險業的根本利益將受到嚴重沖擊。 一些希望充分利用壟斷地位或股東優勢分享保險市場資源的國內大型企業,在不能直接成立高比例控股的保險公司或自保公司的情況下,利用合資壽險公司組織形式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外資希望盡快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心態與外資組建合資公司,從而在法律和組織形式上建立了利用壟斷地位或股東優勢分享保險市場資源、獲得非市場經營利潤的平臺。加上我國對于外資和合資保險公司實行優惠稅收政策,造成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享有國內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外資獨資保險公司根本不可能同時獲得的壟斷利潤和稅收優惠,形成了事實上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與其他組織形式保險公司的不公平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