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馬璐瑤
專訪太平保險董事長繆建民
記者近日在太平保險2005年工作會議上獲悉,太平保險在開業三年之際,已經有7家公司實現考核持平或盈利,2006年太平保險的目標是全面實現盈利。2004年,在全國財產險保
費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1089.9億元,同比增長25.4%的大背景下,太平保險實現保費收入9.2695億元,較2003年同比增長76.93%。這是否意味著這名產險新兵在闖蕩市場上有著自己的獨門武器呢?
當記者把問題拋給首次作為太平保險董事長出席太平保險年度工作會議的繆建民時,他說,在美國,每家公司都在研究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只有一個,而一個行業只有一個老大,你要想立足,就必須探索另外新的盈利模式。新盈利模式或許就是太平保險闖蕩市場的一大利器。產險公司現有的承保模式行不行?現有的資金運用模式行不行自然也就成了記者關心的話題。
盈利模式要分兩步走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產險公司如何尋求新的盈利模式這一話題,繆建民有著自己獨道的解釋。
產險公司一直在強化“兩核”,即核保和核賠,目的是控制固定成本,降低可變成本。而固定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費用、行政費用和資本性開支。但繆建民認為固定成本非常難降下來,因為這三部份哪部份降下來都會影響公司
的競爭力。要想降低固定成本就只有加快發展,實現規模經濟,通過規模經濟來攤薄固定成本,而不是壓縮固定成本的絕對量。比如這個分公司就那么幾個人,做一個億和做二個億的業務都是這個固定成本,做大規模,自然將攤薄成本。
繆建民認為可變成本對產險公司來說,就是賠付率,因為賠款是最大的成本。這就要通過管理來降低。產險公司一直在強化“兩核”,即核保和核賠,最終目的就是為要降低可變成本。但通過加強兩核來降低可變成本是有極限的,因為賠付率不可能降到零,如果這樣你的業務也變成零了。保險就是發揮經濟補償作用,沒有賠付了,別人也不可能再來投保。在現在的市場競爭情況下,綜合成本率也不可能降低到90%以下,最多也就是降10個百分點。降了10個百分點之后,產險公司要再提高盈利能力,就涉及到一個盈利模式創新的問題。
在繆建民眼中,產險公司的盈利模式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強化現金流管理。這也就是說保險公司不能兩只眼睛都盯著核保和核賠,還必須分出一只眼盯現金流。因為有了現金流才有可能賺錢,現金流可能是利潤,也可能是未到期的責任準備金,或是未決賠款準備金。沒有現金流,就不可能有利潤產生。目前市場上資金平均回報是3%左右,但別小看這3%,大部份壽險產品的市場利潤率都低于3%,產險的大部份產品也不一定能達到3%。
第二步就是投資這一塊。因為公司新,前期的現金流少,在投資方面要有作為還比較難。從去年開始,太平保險的現金流就開始逐漸累積,2006年太平保險如果整體盈利后,這方面的工作量將會很大。
結構性存款風險大
如果把保險比作一個保險產業鏈,那么承保就是上游產業,投資就是下游產業;如果將保險看成是一個大的經濟行業,保險業務本身是傳統行業,資金運用這塊則是增值服務。
如果提及產險公司新的盈利模式,不防也把這細化成保險業務本身一塊、保險資金運用一塊。
在繆建民的眼中,投資也有很多不同的盈利模式,一種是作交易,今天賣了明天買;還有一種就是長期投資。保險投資也一樣,盈利模式需要好好考慮。如果只是埋頭去干,只能追隨市場,永遠不可能領導市場,只能和別人做得差不多,或者略微好一點,不可能超越別人。
具體來說,保險公司跟控股公司投資不一樣。繆建民認為保險公司的投資就是應以債券為主,第一,債券的回報相對穩定;第二,債券的價格跟利率的周期有關。在所有的經濟變量中,看利率走勢是最簡單的,它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不是當天的波動。另外一小部份可以做一些看得準的長期投資。對投資要建立比較科學的預算管理,對現金流有一個比較可靠的預測,5%也罷,6%也好,必須是可以預測的。如果承保這邊是靠天吃飯,投資那邊也是靠天吃飯,經營風險就會是極大。
此外,繆建民指出,一些國內保險公司有數量比較大的結構性存款,這個風險其實比較大。所謂結構性存款,就是本金和利率都是和變量掛鉤的,這就象搭積木一樣是重新搭過的。為什么這樣說,是因為它是跟一個變量掛鉤的。而且保險公司做的結構性存款,年期都很長,一般都是5年或者7年。如果與一個變量掛鉤,且是一個5年和7年的趨勢,沒有人能看得準。將來變量一變,你的利率甚至本金都要變,在一定情況下本金可能會虧,說不定損失會相當大。結構性存款,說起來是存款,其實是衍生金融產品。這與債不一樣,債券在財務上可以成本值入賬,比如10年期的,不管你價格如何波動,到時我將本金和利息一起拿回來,結構性存款就不行了。
繆建民認為,如果要和股票掛鉤,為什么不去買股票?如果要和利率掛鉤,為什么不去買債?如果要和匯率掛鉤,為什么不去作外匯交易?這些產品都比結構性存款簡單。繆建民認為結構性存款是很大的風險,三五年內可能會發生。(16C5)
|